旱打大井之吗?
至于后世有些评论的什么如果有玉米、红薯之类的耐旱作物就怎么怎么地了,那就更不靠谱了,那些东西也是要不断的改良品种才可以高产的,直接拿过来移植,比现有的还不如呢。到了清朝的时候才慢慢的改良好的,现在有个毛用。再了冰河是个长时间的气候表现,待续的时间是二三百年,最严重的时间段也不是这二三十年,而是大清入主中原的那四五十年。这个灾难也不是中国独有的,而是世界共有,人家没事,怎么就明朝亡国了?政治、经济、军事不行还能把责任放到天气身上,这赖皮的也真够可以的。亡国不亡国和气候没什么任何关系,就两个字钱和兵。有钱了能办好多事情,比如免了农民的税收,让他们和士大夫一样享受大明国的待遇。那样流民问题就基本上解决了,再搞点水利,老百姓能活下去了,谁还会跟着李自成冒着杀头的危险搞什么叛乱。
其实明朝的税真的很低很低,三十税一,这个税率无论什么朝代都没有过。在洪武二十六年的时候,全国已垦已种的田地,有八百五十万零七千六百三十二顷。到了弘治十五年,就只剩下四百二十二万八千零五十八顷。经过张居正一番整顿与鼓励,万历九年的数字竟然一跃而为七百零一万三千九百七十六顷。万历九年的数字,是经过三个年头的严格丈量而来的,过了这么多年,一直也没法再丈量一下了。
而明代的农业税收是多少呢?明初的时候,“田赋收入达到22万8900石”,到明成祖以后,“每年的计划收入一直保持在200万石左右”,“1600年以前,基本税额为粮食2600万石”,按照亩产1。2石这个平均的数值计算的话,明代晚期平均税率约%,平均的农业税率都低于三十分之一,而明代晚期(不包括崇祯时期)甚至低于五十分之一。这样的一个税率不能不已经低到了极限。
本章已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