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三十二章 大势已去(1/4)
这种行为,说得好听点,叫坚持原则,说得不好听,叫不识时务,明朝最后妥协的机会,就这样被一群不识时务的人拒绝了。 其实很多人都极度讨厌黄道周,讨厌这个固执、不识时务的人。如果从专业的军事角度来看!或是经济!或者什么政治角度来看!决策都是完全错误的。 但是每个为了美名的人!都不仅仅是为了私欲!
黄道周的结局。 七年后,当清军入关时,在家赋闲的黄道周再次出山,辅佐唐王。 唐王的地盘,大致在福建一带,他是个比较有追求的人,很想打回老家,可惜他有个不太有追求的下属——郑芝龙。 郑芝龙的打算,是混,无论清朝明朝,自己混好就行,唐王打算北伐,郑芝龙说你想去就去,反正我不去。 唐王所有的兵力,都在郑芝龙的手里,所以说了一年多,只打雷没下雨。 这时黄道周站出来,他说,战亦亡,不战亦亡,与其坐而待毙,何如出关迎敌。 唐王很高兴,说你去北伐吧,然后他说,我没有兵给你。 黄道周说,不用,我自己招兵。 然后他回到了家,找到了老乡、同学、学生,招来了一千多人,大部分人都是百姓。 隆武元年(唐王年号,1645),黄道周出师北伐,他的军队没有经验,从未上过战场,甚至没有武器,他们拥有的最大杀伤力武器,叫做锄头、扁担。所以这支军队在历史上的名字,叫做“扁担军”。 黄道周的妻子随同出征,她召集了许多妇女,一同前往作战,这支部队连扁担都没有,史称“夫人军”。 就算是最白痴的白痴,也能明白,这是自寻死路。 然而黄道周坚定地向前进发,明知必死无疑。正如当年他拒绝和谈,绝不妥协。 三个月后,他在江西婺源遭遇清军,打了这支队伍的第一仗,也是最后一仗。 结果毫无悬念,武器的批判没能代替批判的武器,黄道周全军覆没。黄道周被俘,被送到了南京,无数人轮番出面劝他投降,他严辞拒绝。 三个月后,他在南京就义,死后衣中留有血书,内容共十六字: 〖纲常万古,节义千秋,天地知我,家人无忧。〗 落款: 大明孤臣黄道周 正如当年的他,不识时务,绝不妥协。
记得一本书上写的!文明的灭绝是正常的,因为麻烦太多,天灾**、内斗外斗,所以四大文明灭了三个,只有中国文明流传至今,实在太不容易。 不过老实的想想,似乎确实如此,往近了说,从鸦片战争起,全世界强国(连不强的都来凑热闹)欺负我们,连打带抢带烧带杀,还摊上个“量中华之物力”配合人家乱搞的慈禧,打是打不过,搞发展搞不了(洋务),同化也同不了(人家也有文明),软不行,硬也不行,识时务的看法,是亡定了。 然而我们终究没有亡,挺过英法联军,挺过甲午战争,挺过八国联军,挺过抗日,终究没有亡。 因为总有那么一群不识时务的人,无论时局形势如何,无论敌人有多强大,无论希望多么渺茫,坚持,绝不妥协。 当年的这场关于议和的大辩论!
情景多么似曾相识!
当年的南宋也是这样的情景!低头活下去!昂头给一刀! 士大夫还是那么惯例性的赢了!他们再次战胜了崇祯!这或许决定了大明的未来,或许黄道周并不明智,或许妥协能够挽回危局,但不妥协的人,应该得到尊重。
崇祯在煤山自杀的时候!身边的大臣一个都没有!都急急忙忙赶得去开门!开路!准备在新皇帝!李闯王手下捞功劳的时候!
他似乎想起了以前的很多事!很多决定!
“诸臣误我!大臣皆可杀!”
这句话却是十分发自肺腑的! 面对冷酷的世间、无奈的场景,遇事妥协,不坚持到底,是大多数人、大多数时间的选择,因为妥协,退让很现实,很有好处。
明朝的道路就此确定,不妥协,不退让。想议和!不可能! 相应的结果也很确定,皇太极带着兵,再次攻入关内,开始抢掠。 这次入关的,可谓豪华阵容,清朝最能打的几个,包括阿济格、多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明末小地主】最新更新章节〖一百三十二章 大势已去〗地址https://wap.1234u.net/book/1/1508/1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