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八章 鞑子要入寇(一)(1/2)
不过到底还是天下的父母心疼儿啊,见着再这么打下去可要把宝贝儿子的皮肉都给打坏了。只得在我们宽厚的德刚主公面前应了嘴,表示军户所里的住户全部迁徙到屯堡里的政策他们是坚决拥护的。毕竟这老家也不是给他们拆没了,只是占时的叫匠户用泥浆封住而已,说是什么要清壁肃野。往后太平了还是允许他们住回来的。
见得人家终于就范,德刚也是满一副感激不尽的老好人模样,千恩万谢的才出了门。搞得人家见领导那么客气,也是有点怪不好意思的,纷纷表示自己心里其实早就已经想搬去屯堡住了。
这又当婊子还把牌坊立了的德刚自然是心里乐开了花,我们继续下一户去也。
而德刚之前叫他们入住的屯堡其实也算是明朝的一项特色军事建筑了。
屯堡民居最大的特点是石头的广泛应用。一户民宅就是一座石头的城堡,一个村庄就是一座纯粹的石头城,屯堡是一个防御敌人的整体,而屯堡民居就是组成这个整体的每一个细胞,既可以各自为阵,又可以互相支援友邻,既保证一宅一户私密性和安全感,同时又维系各家之间必要的联系。
屯堡建筑把石头工艺发挥到极至,从高向下放眼望去,白白的一片,错落有致。如果站在至高点一望,所看到的是屯堡内几乎全都是石头。
而凡是入住石头建筑的屯堡居民,具有强烈的军事色彩,村寨内部的巷子互相连接,纵横交错,巷子又直通寨中的街道,形成“点、线、面”结合的防御体系。靠巷子的墙体,留着较小的窗户,既可以采光,又形成了遍布于巷子中的深遂枪眼。低矮的石门,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军事功能。(和打地道战的模式差不多)。
而评价一个屯堡的强不强大,无疑就是要看它的垛口和炮台的多少了。
以德刚这个军屯所为例原来拥有的垛口为六个,炮台为零。这是个什么概念呢,就差不多相当于每次鞑子入寇的时候他们基本上能烧几个狼烟做个预警预报就算是可以手工了。
人家鞑子就等于是当着大明无数个屯堡的面大摇大摆的就把铁骑开进了京城地区劫掠(毕竟北京就是大明的第一前线,天子守国门可不是闹着玩的)。
而鞑子们之所以不去攻击那些屯堡也是很有原因的,那就是常常说道的投资和回收的效益了。
首先这些个屯堡哪个不是穷的哐当响就不说了,毕竟里面住的都是些比当大兵还穷的苦军户,就是把他们都剥了皮都是刮不出一两油水来的。
而他们住的地方就更是一个个小碉堡,首先从屯堡的材质上来说就是受到广大满清群众强烈厌恶的全石头结构,你说人家那时候孔有德这大汉奸也还没来不是,你老骑着个马抡着口豁刀总不能把人家的石头门给凿开吧?
所以鉴于投入太高,每次都得死几个满清勇士(鞑子人口还是很少的),而回收的利润基本上都是以亏本为结尾,顶上天了就是劫了几袋口粮回去(人家珠宝白银什么的是真没有,有也早不在这呆了)。
而满清鞑子看来脑子还是不
傻的,京城地区可是天子脚下,他们每次入寇基本上只要能稍微拣点什么便宜回去,那都是够自个儿吃吃喝喝好一阵子了。所以对于这些成了摆设的屯堡基本上都是抱着无视的态度直接走人,除了少数敢于用火器之类的主动攻击他们的屯堡除外。
德刚也是深谙此道,才把这批刚招来的匠户们尽了大半数全都给拉着扩建屯堡去了。毕竟虽然大抬枪造出来是威风,但也得先有个保障了自己小命的前提吧。
而且德刚秉承着亲力亲为的实干精神,坚决的表示“包工头的工作,我干。设计规划的工作,还是我干”。
不过好歹军户所唯一的大老板就是他自己,既然德刚那么积极的热爱劳动,反正也不用给他加劳务费和加班费什么的,广大户所群众都是对此表示热烈欢迎(有人愿意多干活,不就等于我们能少干了嘛,何乐而不为)
按着德刚的建筑理念,他自己安家的屯堡一定要满足“土,阔,实”的三大要求。
这土呢,就是说这屯堡外墙处在砌好之后还要用烂泥给他再结结实实的糊个三层大泥巴。美其名曰:能防火箭。免得被人家烧房子
阔就是这屯堡必须是里面最好能大就尽量扩建的大一点,毕竟他还指望着全户所内几千的人口都全部入住进去呢。最好是大的能像客家的那种围屋一样,一围起来就有几个村落大小,里面还能有田耕作,有池塘引水啥的就更好了。
至于说实呢,其实还主要是德刚被现代的那些诸如豆腐渣工程给吓怕了,万一人家鞑子还没来砸几下,这屯堡自己就自觉的塌了可就没意思了。于是乎德刚还专门找那些招来的工匠们开了个大讨论会,就是为了要寻找出那传说中的北京城的城墙水准,毕竟在他印象中大北京城被人家直接攻破的次数好像还基本为零吧。
而人家工匠的意见,倒也是出奇的非常一致。因为除了这个文盲德刚,这技术在当时的大明好像也是个被公开的几乎无人不知“无外乎往土中掺石灰,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明末小地主】最新更新章节〖五十八章 鞑子要入寇(一)〗地址https://wap.1234u.net/book/1/1508/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