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风云长安(二)(2/3)
与了,九寺五监也都参与其中。
明显是三省支持六部,东宫支持九寺。李彦明白,李渊是支持司农寺的,要不一开始就不会让李秀宁出任司农寺卿了。
对于李秀宁来说,她的政治嗅觉更低,一开始没看出来是秦王和太子之间的争论,她也倾向归司农寺,毕竟是自己负责的地方,凭什么归户部。她站出来说道:“父皇,这样争论不下去也不是办法,既然项目是李彦提出的,还是问问他的建议吧?”
李渊也知道这样争论下去没头,他是倾向归司农寺,可是他不能说,那样能暴露他的目的,会引来朝臣不满。
上一次自己把荣誉牌的事交给太子,李世民已经十分不满,这一次平定刘黑闼李世民就一言没发,看来也不想出兵离开朝堂。他也不能做的太明显,一听李秀宁的话点头说道:“也好,李爱卿就说的说该怎么管理运作。”
李彦发现李渊新名词倒是学的很快,还知道运作这个词。其实对李秀宁提出的自己说李彦十分不满,很想大骂李秀宁笨蛋,这都看不出来,这不是逼自己表明立场一样吗?事情已经发展到公开化,自己的一句话足可以把自己推到前台。但是皇上已经说话,他也不能不说。
从李彦本身来说,他倾向交给户部收益,工部施工建设,毕竟是国家工程。再说李渊的目的很是自私,只是想到自己用钱,可他难道不明白天下就是他家的吗?他决定难为一下李渊,躬身说道:“皇上,臣以为还是投资来决定。当然谁拿钱谁说了算,这样不就行了?”
这时候大家才想起来,对呀,修一条两千多里地的道路,哪是钱少能解决的?李渊问道:“大概的多少钱?”
李彦说道:“初步计算一下,大概得两千万贯,工期是三年。那就是在三年时间之内要投入两千万贯,预计大概十年能收回成本。十年后才是收益。”
这一下谁都不说话了。李建成有些愤怒地说道:“李少卿,河东投入一千多万贯,据说两三年就收回陈本,这条道路怎么会这么多钱,还要十年时间?”
李彦来到大唐时间长了,也多少知道一些。李建成并不是多坏,只是有些志大才疏而已,缺少雄才大略。今天这个表现让李彦反感,只是想到保住自己的地位,却不去考虑国计民生,当上皇帝也够呛。其实他是太子,工程归谁都一样,将来都是国家的。可他竟然不顾这些,要求归皇家管理。最让李彦来气的是竟然提出由皇上牵头,皇上有时间去管这些事吗?还不如说让他自己当得了。
李彦也是带有自己的观点,很难做到公平。特别他不想得罪李世民,也就恭敬但透出一丝不屑的神情说道:“太子殿下,看来你还是很了解的。但是你可能不知道,第一点这段距离要长一些,第二道路地质结构也不一样。第三,也是最重要的,那就是朔州,云州有煤炭,鄂州有什么?粮食。粮食能用来挣钱吗?”
李世民心头一喜,他已经听出李彦口气中的不满。多少了解李彦的他立即说道:“不错,根据调查的结果,确实有这种两季成熟的粮食,但推广需要时间。做好了能解决北方缺粮的问题,也能缓解北方贫困,能让天下百姓安定下来。这是民生之路,不是赢利之路。十年已经是短时间了,既然关系到国计民生,所以我认为交给户部管理是恰当的。”
李世民这是博取好感一样,朝臣中有些为国为民的人都赞成李世民的观点。李建成有些着急了:“皇上难道不考虑民生吗?再说普天之下莫非王臣。率士之滨莫非王土,当然是皇家掌控才对。”
李渊皱皱眉,李建成这是自相矛盾的说法,既然天下都是李家的,那还非要归皇家管干什么?李彦说道:“既然秦王和太子说得都有道理,那么就以钱数决定管理权,施工肯定是工部的事,司农寺没有这个机构。管理权也是三年后通车的事,那时候再解决也不迟。”
这一下两边都不争论了。确实,施工建设当然只能是工部。李彦说道:“我说的钱数是花钱雇工的,投资当然很大。先期投入就是两百万贯,谁出这个钱?”
李世民也没想到这么多钱,直接说道:“三年时间已过,可以使用徭役,不用投入那么多钱。”
李彦摇摇头:“秦王,隋炀帝开挖大运和也不是坏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可却把自己弄得亡国,大唐不能重蹈覆辙。”
李世民一呆,还没等说话,黄门侍郎封彝德站出来:“大胆李彦,竟敢称颂隋炀帝那个昏君,把皇上和昏君对比,是何居心?”
朝臣都吸口冷气,李彦太胆大了,什么都敢说。李彦也有些后悔,自己的嘴总是没有把门的,想到什么说什么,没有经过大脑。
看了封德彝一眼,李彦认识他是李建成的人,心头反感一下上来。李彦根本就不是什么有度量的人,说他瑕疵必报都行。恼火一上来就有些管不住自己:“封侍郎,你算老几,大运河不是隋炀帝修的,难道是你修的?现在漕运不是天天通过运河吗?难道你让皇上把运河填上不用吗?无知加白痴。”
这一下可是超出所有人算计,李彦这是骂人。侍御史梁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大唐风流军师】最新更新章节〖第134章 风云长安(二)〗地址https://wap.1234u.net/book/117/117946/1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