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八章 幽伶诉冤(4)(1/2)

关羽,字云长,汉代河东郡解良(今山西运城)人,东汉末年名将,因其节烈义气之名而彰显于世。

自关公去世之后,历朝历代均受到朝廷大力祭祀褒扬。时至清季,更是获封“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帝君”的神名,随祀东岳大帝,在全国各地都有关帝庙供奉其香火。

除了各地专门供奉关帝的庙宇之外,一些常在江湖上走动的行当,比如戏班,更是每日早晚都要给关圣帝君虔诚得敬献香火,以此来标榜自己在走江湖时也是秉承关帝做事义气为先的遗风,免得被同行或竞争对手以大欺小。

这人么,活着总要有个精神寄托,因此很多戏班中人都把每日早晚供奉的关圣帝君当成是精神偶像。

一旦戏班中的某人要是和同一戏班子的其他人员起了争执,当事的双方往往会一同前往关圣帝君神位前“掷茭”来听神裁断。

这“掷茭”用的“茭”,就是两块一般大小的半月牙形的木块,这种木块一面圆滚滚得向外凸起而另一面则是平的。

占卜时,“掷茭”者须跪立在神像前,将双“茭”平滑的那一面合起来捧在手中高举过头,之后大声将自己的姓名与所求是由大声说出。

待祷祝完毕后,“掷茭”者轻轻松开双手,让双“茭”自由落向地面,最后依靠观察双“茭”各自落在地上的形态来获取神明的喻示。

如果落在地上的双“茭”朝上的那面是‘一平一凸’,这种就叫“圣茭”或“信茭”,代表“掷茭”者所祈求的事情得到神明的认同,可以放心去做。

若是两平面向上,叫“笑茭”,代表……代表这个“掷茭”者刚才祷祝的声音太小,神明没听见或者搞不明白“掷茭”者的意思,所以要大声重复所祷祝的事情之后,重新再“掷”一次。

而两凸面向上,称为“怒茭”或“阴茭”,简单说就是神明不认同或者不许“掷茭”者去做这件事的意思。

杨从循的师傅青阳子当年游历江湖时,就曾听人讲过一个‘关帝怒茭玉簪媒’的故事。

这则故事说得是乾隆朝时余杭县有一个很出名的魏家班,尤其是班中那个姓魏的当红青衣(专门饰演年轻女子的旦角)更是远近闻名,是魏家班名副其实的台柱子。

一旦‘魏青衣’登台亮相,这台下立即就观者如堵;俟到其唱罢下台,这台下听众更是彩声如雷,掌声经久不歇。

有道是‘人红是非多’,这‘魏青衣’在戏台上身段婉约,唱腔雅致悠扬;一时间竟迷倒了无数富家公子,个个争相往魏家班后台馈送各种时新的头面首饰,全然不顾这‘魏青衣’其实是个十足十的纯爷们……

话说那一日,‘魏青衣’唱罢下台,脱去头面戏服就将身子慵懒的倚靠在躺椅之上,等着后台专门伺候服侍他这种台柱子的丫鬟来为自己打水调胰子,好洗去脸上这一层脂粉与油彩。

就在‘魏青衣’正躺着闭目养神之际,后台门帘一挑,魏家班的老班主满脸堆笑得捧着一只约有巴掌大小的檀木盒子走了进来。

一见‘魏青衣’正在休息,老班主立即就笑吟吟得拱手道了几声辛苦,然后把手中那个檀木盒子掀开盖子,放在‘魏青衣’身前的案台之上:“这只簪子是方才周府管家周福给送来的,听说是用整块得祖母绿雕成,如今被周府大少爷用一百两银子买下,送来给您放在手头边把玩。”

那‘魏青衣’虽是一个男儿身,压根就用不上那些发簪头面儿之类的东西。

但一听老班主介绍说,这根碧玉发簪居然能值一百两银子,‘魏青衣’登时也吃了一惊,心说百两纹银可不是什么小钱,那寻常的玉簪子也就三四两银子,这玩意儿怎么会这么贵?

神使鬼差之下,‘魏青衣’探手伸入檀木盒子,将里面的玉簪子取了出来,拿在手里仔细观赏起来。

就在这时,门帘又是一挑,原来是平时专门服侍这位青衣的丫鬟端着一盆温水并一块合香胰子走了进来。

见此,魏青衣向班主告了一声罪,把手里的玉簪放回木匣中,然后坐在案台前等丫鬟服侍他洗脸。

也是合当有事,那天洗脸休息之前,‘魏青衣’已经一连唱了四折“却扇屏”,一时间感到十分疲倦,于是在洗去脸上油彩后,吩咐那个丫鬟去门口应门伺候,不许闲杂人等前来打扰,他魏青衣要在躺椅上小憩一会儿。

然而等魏青衣一觉醒来,竟发现原先被自己亲手阖上的檀木匣子大敞着盒盖,而那枚价值百两的玉簪此刻正静静得躺在盒底……已经断成了两截!

一见这枚价值不菲的玉簪居然还没搁手里暖热乎就碎了,魏青衣顿时就焦躁起来,用手接连重拍案台,迭声招呼伺候的下人进来。

等得知魏青衣的玉簪子居然在匣中碎了,闻讯赶来的众人是你看我我看你,末了还是老班主咳嗽一声:“魏大班,你休息的这段时间老夫一直带着人都在后台外面点验用具箱子,其间就只有小蝶姑娘怕你睡醒后口渴,特地端着一盏茶进来过,不过小蝶姑娘她放下茶水,转身就出来了。”

说罢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狐朋仙友】最新更新章节〖第七十八章 幽伶诉冤(4)〗地址https://wap.1234u.net/book/148/148918/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