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06章六乡六逐,文人武人(3/4)

自此以后,东汉王朝的军将武人便很难进入到核心统治圈子中。

至此,轻武而重文的格局逐渐形成,轻军爵勋贵而重经书世家的模式,一直持续到了唐末,然后在一顿嘎嘎乱杀当中,庞大的世家衰弱了,倒了下去,更多新兴地主阶级又站了起来,围绕着土地这关键性的生产资料的轮回,持续了千年。

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若是将这个『大势』,换成是土地所有权,也是同样说得通的。

『子义,吕奉先之西域事,汝以为如何?』斐潜问道。

太史慈一愣,抬头看了斐潜一眼,『这自然是主公一言可决。吕奉先有罪,当罚。』

斐潜微微笑笑。太史慈这话有意思。太史慈其实多少明白一些斐潜为什么还留着吕布的性命,因为太史慈自己也是武将。

斐潜眺望着远处,『既如此,子义当以何定西域靖安,展大汉雄风?』

斐潜问的话似乎很简单,但是太史慈头上却微微冒汗。

太史慈比吕布懂得更多一些,因此他多多少少知道了斐潜的一些意思。

吕布就像是汉代早期的那些武将勋贵,然后慢慢的腐化和堕落,阻碍了国家的发展,像是汉武帝那样搞一个什么董仲舒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虽然也能去除,但是带来的影响并不是杀那么一两个人就算是完事的。

霍去病即便是多活几年,又能如何?

说不得就像是卫氏一样,被诛杀了九族!

这其中若说没有那些士族文人搞鬼……

斐潜看了一眼太史慈,并没有敦促他。

因为这个问题本身就很大,确实需要好好的思考。

一个地区的治理,光交给武人,确实不太行,但是如果全数都交给文人呢?

就像是后续封建王朝那样,重文而轻武,可以么?

同样也不行。

斐潜知道,这已经是历史证明了的。封建王朝的某些文人,甚至比愚蠢的武人还要更垃圾,危害性更大。

封建王朝之中的孔子家族,衍圣公之家族,就像是整个华夏文人的缩影。

斐潜想起了在后世之中,知晓的一些衍圣公的事情。

很有意思的是,这些自诩血统高贵的家伙,对于华夏内部的人苛刻要求,吹毛求疵,但是对于外部的敌人,却是摇尾乞怜。

大金时期衍圣公孔端友南下,成为孔氏南宗衍圣公。但孔端友的同父异母弟弟孔端操,却主动投降金军,成为北宗之始。

后来的孔门,最正宗的就是北宗,然后也就将这个传统发扬光大。

不管是甘心拜倒在元朝脚底下尽职尽责,尽忠尽孝,却对于朱元章的邀约摆架子的孔克坚,还是在大辫子朝入主中原的时候上表表示剃头好凉快,好处多又多的孔胤植,亦或是后来一而再的迎了外国皇帝画像的孔令贻,还有在日军大举侵华之前的孔德成,兴奋非常的诗兴大发,表示中日『同文同种』,曰『江川珠泗源流合,况是同州岂异人』。

哈,这就是衍圣公。

而封建王朝的文人,便是供奉着这样的孔子传人。

文人可以一而再,再而三的投降和叛变,却可以给自己头上带上一个『保留读书种子』的头冠,然后转脸批判吕布是三家姓奴……呃,三姓家奴。

要知道当年金,元,宋三家并存的时候,孔子衍圣公也是有三个,后来为了争夺谁才是真假孔猴王,还在元朝贵族王公面前好好的耍了一番,撕脸的撕脸,扯衣服的扯衣服,耍棍棒的耍棍棒,看的元太祖哈哈大笑。

这一类的文人,对于自身宽容,对于他人苛责,表面上说不看重他人出身,但是实际上这些文人所形成的士大夫阶层对嫡庶问题,在历代封建王朝之中,都死活不肯向皇帝让步。

不过也有例外,比如大辫子朝,士大夫们就不敢多放一个屁了,甚至还会写书夸赞,表示九龙争嫡好好哦,几个阿哥都好有型哦,真正的『龙生九子』!毕竟人家是高贵的大酋长,是正牌的上三旗的贵族。士大夫们既然不介意清朝的满人高高凌驾于汉人之上,自然也不会介意于高贵满洲皇帝的出身,毕竟也算是半个洋人。

西域,也有『洋人』。

如此种种,怎么处理,如何形成可以参考的定例,则是太史慈下一个阶段的任务。

不仅仅是战胜这些西域联军……

西域不可能让士族世家来担任都护职责的,因为对于这些士族文人所形成的阶级集团来说,他们更重要的是家族的利益,至于国家么……谁当领导没关系,只要给的工资高就成。

所以,必须是类似于太史慈这样,敢于打仗,也懂怎么打仗的将领才能坐镇西域。

但如何防止武将在稳定时期不腐败,如何构建一个健全的权利体系,如何不出现争权夺利,也就自然是西域的治理的一个核心重点。

太史慈思索着,沉默着,越想就觉得事情越多,越多就越是难以抓住重点。

他原先有一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诡三国】最新更新章节〖第2906章六乡六逐,文人武人〗地址https://wap.1234u.net/book/149/149970/29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