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 传教士(2/3)
“你是说,要让我担……任中国孩……子的老……师?”
相对于普通民间的百姓,能向年幼的孩子们传教,这样的诱惑自然要大得多。
“神父,绝无虚言。”
王泰点了点头,笑道:“在下可以帮助你在咸阳建立一所教会学校,以帮助你教课。除此之外,还提供相应的资金,以便你购进图书,及招聘其他教师等事。”
王泰倒不是信口开河,而是有据可依。
历史上,这些来明朝,到东方传教的传教士们,个个都是知识渊博的大家,放在后世,那都是世界知名学者,科学界的名人。
17世纪,西方自然科学已经趋向于实验论,涌现出了伽利略、牛顿这样的大家,向着近代自然科学发展。而东方虽在积极探索,李时珍、宋应星等也是同时代的大家,但和西方相比,东方世界专注于感性和经验成果,已是逊色不少。
是否建立在科学实验基础上,这正是传统科学和近代自然科学的区别。随着明清鼎革,这种希望的火花,彻底被淹没了。
泰西传教士汤若望为谋取天主教在大明各省的合法地位,奏请崇祯皇帝赐“钦褒天学”四字,制匾分送各地天主堂悬挂,此事已经得到皇帝亲肯。
皇帝亲书,传教已是合法之事,王泰又何乐而不为,反而,他更愿意雇用这些传教士,开启民智,让中华文明继续。
鲁昭不可思议地看着王泰,说话也变得结结巴巴。
“王……泰,学校有……多大,招收多……少学生?”
“初期的学校会有二三十亩地、一万五千平方米左右,学生吗,最少也有上千人。”
“上……千人!”
鲁昭额头汗水密布,心头嘭嘭直跳。
建立教会学校,招收学生,这可是开创了传教士在中国的先河。这样的丰功伟绩,一旦传回欧洲,他可不就是万人敬仰那样简单,在神教中的地位,只怕会不可估量。
在东方大国传教授业,想想以后的宏光伟业,不由得他浮想联翩,热血沸腾。
原以为王徵给他的只不过是件寻常的苦差事,谁知竟然有如此的际遇。
“这……需要我计算一下,需要多少教师。我需要写一封信给阳玛诺,也会亲自写一封信去濠镜,向天主教会通报此事。”
濠镜就是澳门,中国天主教教会的所在地,西方传教士到中国内地,都由此地中转。
“这样也好,我这边先准备建学校,招募学生。”
王泰微微笑道:“等在下站稳了脚跟,也可以帮你们建立教堂,帮你们在百姓间传播福音。”
帮传教士传教是假,最重要的是通过他们,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这才是和他们合作的根本。建教会学校的根本,是培养有知识的下一代,而不是什么教徒。
“那我就多谢你了。”
鲁昭满面笑容,心头雄心勃勃。通过建教会学校,向中国人宣传西方的文明,传播主的福音,最终让他们接受天主教。
看来,自己是得好好筹划一下了。
“师父,我想问一下,铸造火器,你有怎样的看法?”
“火器,首先必须有优良的火铳兵。”
鲁昭显然是经常铸造火器,说起来也是头头是道。
“欧罗巴的火铳兵,现在纵深是5行,经过严格训练的火铳手,只需要三人轮流装弹即可保持不间断的射击。随着火铳的威力越来越大,长矛兵逐渐变得可有可无,所占的比例也越来越低。”
“那要是达到三人轮流装弹保持不间断的射击呢?”
鲁昭话音刚落,王泰已经接上了话头。
“三人轮流装弹连续射击?”
鲁昭吃了一惊,又结结巴巴了起来。
“这样一来,就要……加快装填弹药,除非是燧发……火铳。可是……”
燧发火铳虽然已经发明,大大简化了射击过程,提高了发火率和射击精度,使用也方便,而且成本较低,便于大量生产。但是在欧罗巴,自从法国皇帝亨利四世被人刺杀,燧发火铳装备部队的进程,就停滞了下来。
而法国将领反对装备燧发火铳的理由,竟然是燧石冒出的火星不足以点燃火药。
“没有可是,这是厉声的潮流,谁也不能阻挡。”
王泰拔出了腰间的手铳,递给了鲁昭。
“神父,我想要的,就是这种撞击式燧发火铳,大约一米五六,前方装上刺刀,大量装于军中,取代长枪手。”
欧洲人发明了燧发火铳,却要在17世纪中叶,军队才开始装备燧发火铳。更让人震惊的是,燧发火铳装备军队后,一发不可收拾,一直用到1848年,才随着金属子弹的出现,寿终正寝。
“刺刀……”
鲁昭拿着手铳,低头沉思了起来。
“为了加快装填弹药,使用浸油的纸片包着弹丸和火药,使用时,咬破纸片,一半火药倒入火药池,另外一半装入膛口,可以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大明匹夫】最新更新章节〖第83章 传教士〗地址https://wap.1234u.net/book/168/168049/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