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二百七十六章 后续反应(1/3)
这场空战整整持续了4个多小时,双方的机群前仆后继。直到德国第六装甲师彻底摆脱了徐怀德的攻击后,德国空军才撤出战场。在这场空战中,德国空军第一次涌现了一天之中一个飞行中队彻底丧失的情况。战场中除了布满各种坦克和车辆的残骸之外,飞机残骸也随处可见。“就在当天晚上,送到我眼前的不完整统计就已经可以用触目惊心来形容了,仅仅一天的时间,我们丧失了40多架战斗机和30多架轰炸机!此外还是几十架飞机受损严重。其中不少战斗机不是被对手击落的,而是由于时间空中缠斗后没有足够的油料返航。再加上前面的战斗,我们一个战斗机联队和一个中型轰炸机联队被迫撤出战场整编。这场出乎意料的大规模空战动摇了全部西线的空军基础,我们被迫在一些处所转进守势。”
凯塞林在自己的日记中这样写道。而作为成功者的华夏一方也同样付出惨重的代价。被击落和击伤了将近40多架飞机。5个战斗机中队被打残,被迫暂时撤编然后重新整合剩余飞机。对于这次空中战斗的评价,军史界众说纷纷,一方认为德国空军的举动成功抢救了第六装甲师的覆灭。对德国空军的举动持赞美态度。而另外一方则认为空军过于搏命的打法让同盟国西线空军在相当的一段时-6-6-6-6,⌒.△.ne︾t间内处于劣势。这对于后期的影响极大。毕竟击落击伤的飞机高达上百架,这几乎即是一个完整的联队全军覆没。于是乎有人笑称德国人用昂贵的飞机换了便宜的坦克!毕竟双发飞机的造价可要比坦克贵2倍以上!
徐怀德成功的实现了自己的打算,说是已经取得成功也不为过。即使以他现在能动用的实力来估算。打败土耳其人也并不艰苦,然后是奥地利人。假如对手聪慧的话,那么他们就应当选择在华夏第五装甲师北上之前迅速撤离。而实际上在得到德国第六装甲师惨败的信息后。土耳其人和奥地利人二话没说,立即向西撤离。不过让华夏想不到的是,在北面阻击成功后,南面的周宣装甲师的进攻却并不顺畅。古德里安果然不愧为是战术大师,进攻打的雷厉行,撤退的时候也安排的十分得当!甚至在某些时候还咬了周宣两口。
一辆正在行驶的29型坦克歼击车忽然一震,随后从车体下部冒出了滚滚的黑烟。伴随着履带的掉落声,刚刚还势不可挡的钢铁巨兽歪到了一边。当车组和赶来的维修车试图抢救这辆战车的时候,从远处传来的迫击炮生又生生的将维修过程打断。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一支华夏装甲部队进进了雷场。
这次攻击发动的有些匆促,华夏并没有筹备太多的专用排雷设备,没有扫雷坦克,导爆索等工兵排雷设备也未几,更何况在作业的时候会遭到对方迫击炮和狙击手的打击。“1个29型坦克歼击车排和1个坦克排从那边绕过往。把对方的迫击炮阵地断掉。注意防御对方的高炮和战防炮。”伴随着营的命令。几辆战车驶出了队列然后警惕翼翼的包围过往。
坦克歼击车在前,坦克掩护侧翼,华夏陆军对于29型坦克歼击车的防御非常自负,有意无意的将其作为mt来应用!但这一次,伴随着一阵阵低沉的火炮轰叫。如同重锤般的打击相继而至,两辆正在进攻中的29型坦克歼击车一辆被打瘫,而另外一辆的前装甲被击穿,一道火光从破口处涌出。随后滚滚浓烟涌出。修的炮管也歪到了一边。
暗躲着的反坦克炮忽然发难。进攻不畅的华夏坦克群在雷场和致命的炮火之间举步维艰,于是理性的选择了撤退。随后又经过数次试探后,负责进攻的华夏指挥官终于意识到了自己正面面对的是一个由地雷、未知的大威力火炮、迫击炮构成的防线。小规模装甲部队想要突破这种防线显然是比较费劲的。再加上德国空军的阻断攻击。后方的重炮和火箭炮迟迟不能到位。所以攻势一下就慢了下来。古德里安固然不可能堵逝世所有的道路,但是这样一来大大迟滞了周宣的攻击速度。终极围歼战变成了追击战。
“这太过火了吧?从口径上看这至少是105mm高炮射击后留下的穿孔。”周宣在视察了一辆29型坦克歼击车的残骸时看到上面宏大的弹孔眉毛忍不住跳了两下。相对于斯托克豪斯,古德里安的筹备无疑充分了很多。105mm高炮这种大杀器自然也是有一些的。这些牵引式高炮进攻的时候确定不好用,但是防御的时候却是神挡杀神佛挡杀佛。在古德里安率部撤退的时候,工兵布设的雷场、105mm高射炮以及空军的掩护让远道而来的华夏陆军栽了一个小跟头。固然在丧失了30多辆各种战车后成功的将一个德军装甲营吃掉,但是这和之前预计的战果相比却实在有些微不足道。
终极古德里安成功的撤回了出发战地,而三天后,徐怀德的第五装甲师以及发动进攻的土耳其、奥匈部队也回到了原点。西线和北线恢复了对峙的局面。双方在经过一轮耗费和对攻之后似乎又重新回到了出发点,看似一样的情况实际上却已经让攻守双方的形势产生了很大的转变。
固然古德里安撤退的十分果断,但是在全部战斗中算上开端踢到铁板的那一次,他整整丧失了2个半装甲营的兵力。固然随后到位的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甲午之华夏新史】最新更新章节〖第一千二百七十六章 后续反应〗地址https://wap.1234u.net/book/17/17881/12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