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二百八十三章 雷霆万钧(2/3)

了,而机体又太软弱了!”战后约翰逊回想道。

华夏海东青敢于和重型轰炸机逝世拼是由于厚重的装甲和强悍的火力以及对空火箭弹。喷火以单薄的身躯加2门20炮上往显然有些不自量力的偏向。无法打破队形的话,任何轻防护飞机面对盒子都会撞个头破血流。德国空军第一次战略轰炸时的光辉在这一次中重演,大批的英国战斗机编队添油般的扑向空中的庞然大物。然后被对方的火网一次次击退。偶然会有实在不走运的轰炸机会被击落,到最后打红眼的英国战斗机飞行员甚至有驾机撞向重型轰炸机的事情。

被撞中的狮鹫型轰炸机迅速变成一个宏大的火团从空中坠落。这个无名飞行员的勇气得到了双方的尊重,但是对于大局来说于事无补,英国战斗机该被打退还是被打退,德国人该扔炸弹还是扔炸弹。在这场耗费战中,英国空军的战斗机部队如同飞蛾投火一般子虚乌有。

数百吨炸弹从空中如雨点般落下,将班布尔的英国空军基地、仓库、交通中枢化成了一片火海。高爆弹和燃烧弹混杂的搭配甚至将全部城市点燃,意大利的那一幕在这里重演。这不是德国空军第一次用战略轰炸机抹平一个城市,也尽对不是最后一次。面对对方猝不及防的战略打击,英国人僵化的应对显得是那么无力。战斗机的丧失是对方轰炸机的数倍,以至于有人开玩笑说。德国人的狮鹫才是这个世界上最好的战斗机!

伴随着夜幕降临,双方的战斗终于告一段落。德国空军今天超负荷出动,晚上确定会比较消停,而英国人也终于有了喘息的机会,斯利姆中将和维纶少将终于可以盘点一下手中的存货了。

“我们在西部的前沿机场和雷达预警系统已经崩溃,截止到今天晚上7点的情况来看,我们在西部机场群中能用的机场不超过3个,能腾飞的飞机不超过40架。至于说内圈的情况吗?要好很多,我们目标还能用的飞机还有400架左右。不过战斗机数目比较稀疏。而且我们缺乏可以对付对方重型轰炸机的双发截击机。蚊式轻型轰炸机固然有改良的潜力,但是我们却缺乏大口径机炮和该件。此时我认为我们应当把集群撤往印度或者华夏把持的伊朗北部,避开德国空军的打击。而且华夏那里有我们需要的物质。”维纶少将建议道。

“这个打算恐怕很难通过。这和我们在伊朗目标相冲突。我们在伊朗作战的意义不是赞助华夏,而是为印度供给一块足够的纵深。假如这样的话,我们即是放弃了伊朗东南部。我会请求印度空军供给增援的。对方不可能长时间这样打下往,我们需要保持!”斯利姆中将摇了摇头表现反对。

“今天的攻击几乎达到了目前德国在中东空中气力的极限了,他们第二天的攻击波次会弱不少,我们还有足够的飞机。而印度的声援也会来到这里。他们将在边地步区集结。然后参加到战场中。对方缺乏前线机场,战斗机很难为轰炸机群供给足够的掩护。这样耗费下往我们必定会赢。”斯利姆强调道。

斯利姆这样认为,但是并代表德国人和华夏也这样认为,德国人很早就已经意识到自己了自己客场作战的劣势,作为海空军谋划已久的打算,里希特霍芬不可能不做筹备!“假如我们有一款还算可以的远程战斗机的话,那么我们根本就不需要海军的赞助就可以把英国人彻底抹掉。”里希特霍芬看着前线送来的战报有些意犹未尽的说道。

斯利姆有一点没说错,那就是德国空军的攻势不可能和第一天那样凌厉了,尤其是战斗机,外围目标已经扫掉,核心间隔基地又太远,超出了bf109的作战半径,对方只要选择适当的后撤,重新调剂预警哨和雷达就可以重新预警。对于这种不知,里希特霍芬没有措施,但是没关系,别忘了,在阿曼湾德国人还有另外一支航空气力!三艘舰队航母上的将近3个航空兵联队正是接替空军战斗机为轰炸机部队供给护航的中坚气力!

第二天的空袭将顺着海岸线飞行,在阿曼湾和航空母舰上腾飞的舰载机会合后一腾飞向目标。英国人在第一天的战斗中丧失了200多架飞机,剩下的全部战斗机加一起也不过100多架。这点兵力面对从航空母舰上抽出的100架左右的战斗机和护航的bf110以及坚固的盒子队形,已经足够让英国集群碰的头破血流了!而这还仅仅是第一招!

德国人是要在帕尔克登陆的,只要能挡住英国人第一波反扑,(假如有的话)。那么就可以在这座城市四周建立一个野战临机会场,只要能腾飞战斗机就可以,甚至连防空都不用太多。由于英国空军会在未来的几次交战中被打的支离破碎,假如仅仅是为了克服英国人在伊朗现有航空气力的话,这个机场是不需要的,这个机场的目标就是为了卡逝世从印度飞往伊朗的航空通道!在通过海途经来的飞机运输舰源源不断的补给下。这里将成为德国空军的前线,而海军的目标也在于此!

空军如同重锤一般从正面碾碎对手,而海军航空兵拜航空母舰这个移动机场合赐,如同一把匕首一般在对方软肋上狠狠的来一下!后代称空中花园举动为2战开端前德国海空军合作的最高程度是一点都不过火的!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甲午之华夏新史】最新更新章节〖第一千二百八十三章 雷霆万钧〗地址https://wap.1234u.net/book/17/17881/12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