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二百九十五章 错误的判断(1/3)
不过即使这样,廖拉的奥匈帝国第三机械化步兵师和另外两个土耳其团的反抗还是十分激烈,按照田勇的话说,假如当年1战中的奥土两**队能有今天这支部队一半的程度的话,那么俄国尽对撑不过2年!两国官兵用一切措施来拦阻对手的进攻,他们设置街垒、雷区,并且在所有可能作为火力点的房屋中安排了诡雷或者其它爆炸物,他们借助街道、下水管道等城市设施将全部防线连为一体,并且在要害地位安排了一些平射火炮。※%※%,
当同盟国士兵雄心勃勃的筹备在巷战中给对方一些色彩看看的时候,忽然创造对方的攻击完整分歧常理。“华夏士兵和他们的仆参军很少顺着道路前进,即使前面有坦克或者突击炮的掩护,他们也尽量避免裸露在街道上。相反,他们宁可用炸药或者坦克将一栋栋民房推到然后踩着废墟向我们发动进攻,这种分歧惯例的布局让我们不少防御攻势和打算都用不上。而更为奇怪的是,对方在突破贫民区的时候,居然是在房顶和地面以及屋内同时发动攻击,他们彼此之间相互掩护从各个方向攻击我们的防线。我们蓝本的地理上风变成了劣势,认为他们总能用炸药在我们想不到的处所开出一条通道,直抵我们防线的核心区!”战后廖拉对华夏的巷战程度评价极高。同时也对这些仆参军起源产生了疑问。“他们很有可能是华夏境内的俄罗斯族或者是中亚民族。”
廖拉少将的意志还是很坚定的,直到华夏部队打到指挥部分口才发布放弃抵抗,扯着白旗出来了。田勇对这次战斗能生擒一名奥匈帝国少将还是很满足的。但是假如站在后来的角度来看,这个结局并不完善。“假如您能在伊朗战斗中一炮轰逝世那个叫廖拉的家伙的话。美利坚合众国和大英帝国会少不少麻烦的。”2战后布莱德利曾经这样对田勇说道。不过对于眼前的华夏来说,这个结局是最好不过的。由于在被俘之前,廖拉少将发出了一封对同盟国和华夏陆军来说都十分重要的电报!这个电报甚至直接影响了双方第一阶段的战局发展!
田勇终极决定收网的条件是断定出对方已经没有过剩的装甲气力了。而同样,廖拉少将也在对对方的进攻气力进行评估,和田勇那种有些瞎猫碰上逝世耗子的运气相比,廖拉少将对设备数目的推断相当正确!“对方拥有300到400辆各种坦克、突击炮以及坦克歼击车,并且拥有大批的远间隔大口径火炮。对方的105mm以上的火炮数目至少有70门以上(好吧这是算上了29型突击炮的122mm火炮数目)。从规模上看这至少是一个装甲师的兵力,假如考虑到对方可能留下的准备队和兵员的话,那么参与进攻的部队极有可能是一个装甲师加一个机械化步兵师!”但是惋惜的是正确的数据导出了毛病的结论。按照奥匈帝国部队或者德国部队的标准来看,有如此多的大口径远程火炮的部队尽对不仅仅是一个装甲师。德国装甲师的战斗装甲单位也不少,但是惋惜的是3号突击炮大部分都是75mm榴弹炮和105mm榴弹炮。100mm以上火炮数目要比华夏少很多。实际上田勇的进攻部队从人数上看确实接近两个奥匈师的规模,但是从装甲单位上看,不过是一个华夏机械化步兵师加少量俄国部队。
而在廖拉的电报中,这支部队“升级”成了一个装甲师加一个机械化步兵师!有理有据的数据加上廖拉的电报让德国高层不由不佩服,于是,问题出来了,德国人对华夏部队攻击方向和实力构成的断定产生了偏差,而这偏差则直接导致了后续一系列的打算转变。有好的也有坏的。
“从华夏发动进攻到廖拉少将发布投降,时间一共是3天15小时。我蓝本认为华夏拿下这个据点至少要用1周时间的!”施拉格上将把手中的电报扔到了一边后心有戚戚的说道。假如说施拉格的部队是奥匈帝国中的精锐的话,那么廖拉的第三机械化步兵师则是施拉格手中数一数二的王牌,固然在派遣他前往苏莱曼尼亚的时候就已经考虑到这个机械化步兵师可能出不来了。但是完蛋速度如此之快还是让他感到震惊!尤其是在对方的空军没有充分发力的情况下就这样解决了自己一个师,三个土耳其团的战绩着实让他感到震惊和后怕!
“必定是这样的,华夏部队应当集中了一般左右的装甲气力才打下这里。这一战同样给华夏造成了很大的伤亡。对方可以动用的兵力会大幅度降落,而进攻速度也会进一步放缓。”当面对一些不可思议的事情的时候。任何人都习惯用脑补来解决问题。而对局面有了一个断定之后,施拉格就该考虑自己的问题了。等到华夏休整完成后,总共4个装甲师和至少2个机械化步兵师的兵力再配上大批的空军向基尔库克袭来的话,那么自己这点家当到底能挡多长时间呢?
施拉格坐镇基尔库克,其中主力是三个奥匈师,另外两个师一个师已经被歼灭的廖拉师,而另外一个则是在外围寻找机会的吕贝宁少将指挥的波西米亚师。至于土耳其人,他是不怎么信任的。掂量了一下手中的本钱和对方强悍的战斗力,施拉格忽然创造本来的中心开花的战术似乎很难实现。即使华夏摄于巷战带来的宏大伤亡不对基尔库克发动强攻,但是扫清外围的守军,并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甲午之华夏新史】最新更新章节〖第一千二百九十五章 错误的判断〗地址https://wap.1234u.net/book/17/17881/12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