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三百零四章 拖延(2/3)

乎所有坦克和步兵战车对另外一支德军发动突击!

“即使在尽对劣势的情况下,华夏精锐装甲部队的战斗意志和战斗力也是极其强悍的,他们面对我们如同潮水一般的攻势并没有退缩,而是迎了上往。即使终极会被吞没也在所不惜!”古德里安曾经这样评价对手。

假如从空中看往的话,这支部队终极分成了两部分。所有轻装甲车辆和坦克歼击车逝世逝世的护住坦克的侧翼,而坦克和步兵战车则冲向了右翼的德国装甲营。双方很快就搅在了一起。刚刚完成展开的德国炮兵根本无法供给声援。重达几十吨的装甲车辆在几百米的间隔上对射,场面十分混乱。火炮的轰叫和穿甲弹的咆哮声不尽于耳,每一声激烈的爆炸都意味着一只巨兽的灭亡。

“华夏装甲部队尽量收紧他们的正面,他们一般情况下都彼此靠近互相掩护。即使进进了乱战他们依然是以排为单位进行战斗,固然我们拥有宏大的数目上风,但是在刚开真个交战中,我们很难占得上峰。在这里必需要提到华夏的步兵战车,这些软弱单薄的车辆在这次交战中施展了宏大的作用,他们在华夏装甲部队两侧靠后的方向移动。每当我们试图包夹对手的时候,这些战车就会迅速靠近然后用57mm炮要挟我们的侧面。这些火炮在800米外就可以击穿我们的侧面装甲,所以我们的数目上风始终无法充分施展。”在战斗结束后,古德里安也不得不承认对方的战术程度。

但是均势毕竟只是短时间的,伴随着装载88mm高炮的半履带车到位,威力宏大的穿甲弹可以在较远间隔上敲开29型坦克的正面装甲。古德里安一次投进了8门,在华夏装甲部队猝不及防之下,8门高炮的高射速在极短的时间里摧毁了4辆29型坦克,直接在正面撕开一个缺口!华夏全部坦克总共不过24辆。加上之前的战损整条防线立即处于崩溃的边沿。而在德国步兵战车到位后。大批设备30mm机关炮的黄鼠狼和鼬鼠式战车凶残的火力迅速压抑了数目上占劣势的华夏步兵战车。终极,叶明远的攻击被击溃,剩余未几的坦克和战车开端向另一侧的防御部队靠拢。

不过即使这样,终极也是在盘踞数目上风的德国装甲兵眼前被压垮。终极,固然在后来得到空军的掩护,但是逃出升天的部队连3成都没有!古德里安终于粉碎了对手第一次拦阻。但是宏大的丧失还是让他肉疼不已。双发战斗车辆战损比为1.3比1。即使德国装甲部队有数目上风,但是战损比依然不乐观!如此惨重的丧失不仅仅大大削弱了古德里安手中的气力。同时也动摇了他的决心和他一贯保持的主意。

“即使在我们占尽上风的情况下,我们的丧失依然比对方要大。华夏陆军的战斗意志十分刚强,即使在身处尽境的情况下依然会奋勇作战,按照欧洲的标准,战损4成的部队已经可以视为失往战斗力了,宏大的伤亡会让这支部队终极崩溃,但是今天,对方的丧失估计在8成左右,但是他们依然没有投降、依然能有组织的抵抗。面对华夏部队,即使我们能够完成分割包围额,也必须做好和被困对手血战一场的筹备。我们需要一支更精锐装甲部队来粉碎这些硬骨头。”至此,古德里安也必须放弃对装甲部队机动性的寻求,转而强化火力和防御。

固然只有极少数的部队可以打得如此坚强,但是古德里安也认识到对于华夏陆军来说,能够撕开防线只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对方强有力的装甲准备队依然可以封堵缺口,打进往未必代表能分割对手,更不意味着能形成围歼。突击群必须具有能够碾碎当面之敌的能力,否则一切突破都将没有意义。

而就在古德里安和张明远的部队交手的同时,正面的德军也发动了牵制性的攻击,但是成果却十分哀催,在有远程火炮上风的情况下全力防御尚且被打得节节败退的德军当离开阵地后向有空中上风且转进防御的华夏部队展开攻击能获得什么战果?发动攻击的德军在29型系列战车和空中打击之下迅速被击溃。已经丧失了太多大口径高炮、远程火炮以及装甲气力的德国三个装甲师持续攻击两次也没能前进一步。

“固然古德里安已经插进敌后,但是当面之敌在短时间内并不缺乏物质,而且随着时间的退役,假如施拉格不能引出对方的准备队,为古德里安攻进对方后方基地和补给中枢创造条件的话,那么我们的情况依然很危机。”德军的反攻没进行多久,德国人就创造了局面并不像他们想象的那么好。根据今天的战况,德军能感到到对方前线部队的物质储备很足。甚至比现在德军的储备还足!短时间内不会涌现什么问题。

随着战斗的持续,德军后勤车辆的丧失率持续上升,这不仅仅是华夏空军打击的成果,同时也是高负荷应用带来的车辆报废率的上升。再这样耗下往的话,即使华夏不对德国后勤单位动手,德国人自己也撑不住了,只能后退缩短补给线。在德国人看来,唯一破局的机会就是让古德里安彻底粉碎华夏陆军的后勤系统,而不是仅仅截断对方的补给线。而要摧毁位于后方的补给站和后勤基地,就必须能击败守备部队,但是从今天古德里安与华夏装甲部队交战情况来看,这个目标似乎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甲午之华夏新史】最新更新章节〖第一千三百零四章 拖延〗地址https://wap.1234u.net/book/17/17881/13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