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三百七十二章 同盟国最终战略1(1/3)

事实证实,罗斯福有些太小看同盟国了,他的一系列动作对同盟国战略层面的影响非常有限。[看本书最新章节请到800 ]德国总顾问部的将领们只不过在同盟国东部边境上留下了2个团体军越50万的正规部队。然后他们持续讨论未来对法战斗的细节问题。现在的情况对于同盟国来说非常好,由于他们的敌人只不过是英美法三国。俄国人主动被同盟国疏忽掉了。

而华夏?从他们目前的举动来看,并没有将兵力安排在前线的打算,陆军方面自从伊朗战斗后,安排在伊朗的华夏军团数目大大减少。而国内的总兵力变更不大。而海军方面华夏依然在西太平洋游弋。他们甚至连马六甲海峡都很少通过。造舰速度固然有些快,但是和同盟国相比似乎还要差一些。德国人信任,即使两年半后,华夏决定参加欧洲的战斗,他也很难在短时间内集中起来一支足够壮大的气力。德国人认为这可能是伊朗战斗后期,协约国和华夏之间闹出的一些事情导致的成果。不过不管如何,华夏似乎真的不会真正站在协约国一边,这是一个很大的利好消息,毕竟德国人最重要的油田和华夏在中亚的军事基地只隔着一个里海!而华夏强悍的国力和军力也不是德国人愿意面对的。

德军内部固然很早之前就已经达成了先拿法国人开刀的共叫,但是在这个共叫之下还是存在着很多方案的。比如说最开端由陆军主导的弯刀方案和由海军和空军主导的看地中海方案就存在着明显的冲突。其中弯刀方案的意思是持续按照1战时的德军突击路线。先攻占比利时,然落后攻阿土瓦丘陵进而攻进巴黎盆地将法国首都拿下。这个方案最大的利益是直接,以干净爽利的军事举动直接摧毁对手的政治和经济中心。

而这个方案同样也有不少问题。其中最大的一个问题是,德国人能想到的,法国人同样能想到!从东部进攻法国德国人已经干过两次,第一次是普法战斗,第二次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法国人就算再不长记性也能记住了吧!为此法国人做了相当充分的筹备,一条挨着法国东部边界修建的防御系统将德军挡在了东部,德国人不是没有能力打穿这条防线。但是打穿这条防线的时间和代价让德国人十分的迟疑。历史上马其诺防线没施展作用的重要原因是德国人绕过了防线,而这一次。德国人从陆地上是真的绕不过往了。只能一点点逝世磕!在纸面上军事气力差距不是特别大的情况下,法国人和来援助的英美两*队要是依托防线抵抗德军的话,那么战况将直接向持久战方向转化,这是德国人无法容忍的!法国人固然依附防线。但是同样建立有壮大的机动兵团,配合防线的纵深,德国人即使打开一个缺口也会被前者迅速封堵。

固然后来德国陆军也筹备了一些特别的设备来对付这些缩在乌龟壳中的法国佬,但是无论是号称火炮之王的多拉巨炮还是重型迫击炮卡尔设备。最新章节全文浏览这些东西在实战推演中的效果都很一般,不是说这东西火力不够摧毁对方的掩体,而是德国空军无法保证这些设备的安全。别的不说就拿那款和历史同名同性能的多拉巨炮来说吧,1410吨重的总重量,需要用专门的铁轨运输部件,而且组装时间长达数周。需要上千人来操作的庞然大物,当德国陆军把他们安排在间隔前线不到40km的处所时,德国空军就想问陆军。难道你认为协约国空军都是睁眼瞎吗?现在时代不同了,战斗是立体的,就这门火炮假如运气不好的话,一发500kg炸弹就可以重创。俗话说有千日做贼没千日防贼的!空军能保住一天两天,不可能随时都掩护吧?这东西没有尽对制空权没法用啊!而德国空军自认为没措施保证尽对制空权!

恼怒的陆军将领们询问德国空军为何不能压抑法国空军的时候,里希特霍芬是这样答复的。他用自己的元帅权杖指了指法国北面的英国说道:“假如我们在北面开战的话,那么我们一开端面对的就是英法两国空军!从地理上看。英法两国空军拥有更大上风,他们可以履行穿梭作战,战斗机从英国腾飞后直接参与欧洲大陆的战斗然后降落在法国,然后从法国腾飞参加战斗后返回英国,这样的话英国人喷火战斗机腿短的问题会得到极大的缓解。而英国空军的轰炸机部队也不是吃素的。不光陆军,就连空军都要做好吃炸弹的筹备。”

“退一步讲,就算我们成功的将法国北部空军基地炸的七零八落,那么英法两国还有远道而来的美国人依然可以依托英国对我们发起空隙,美国人的战斗机航程可要比英国人强不少。而我们的bf109和f190战斗机假如从德国本土腾飞的话,最多也就是海峡上空打一打,根本不可能深进到英国纵深,对方的后方基地相当安全,战斗的成果将必定向持久战方向转化。”

德国空军实在开端也是支撑弯刀打算的,但是随后经过多次推演之后,里希特霍芬等人创造他们实在无法在摧毁法国防控系统的同时再搞定英国皇家空军,后者依托几乎不会遭到攻击的基地可以持续不断的对德国空军施压,而等到美国人参与的时候,德国空军的情况会更糟。限制战略轰炸机作战半径的不仅仅是轰炸机本身还有护航战斗机的航程,而在这个问题上,bf10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甲午之华夏新史】最新更新章节〖第一千三百七十二章 同盟国最终战略1〗地址https://wap.1234u.net/book/17/17881/13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