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三百七十四章 海上巨无霸(1/3)

美国海军从来都拥有**自主的思维的,无论是历史上还是现实都是这样,实在假如从历史上看美国海军在军舰设计和战术理论上的创造创造的话,就会明确这一点,世界上第一款设备二级主炮的前无畏战列舰是美国人的印第安纳号。,首先采用火炮中轴安排和背负式的战列舰是美国人南卡罗来纳级战列舰。(以开工时间算)。而首先采用重点防御的战列舰则是美国人的那一票铁乌龟。而在间战期间,美国人搞出来的约克城级航空母舰也堪称经典,而全甲板突击战术,强调载机数目和开释能力的航母战术也成为了历史上2战航母战术的要害。

而在这个位面,由于穿越者的存在,美国人失往了很多个第一次。不过这并不能掩盖美国海军的创意和想法。比如说这一次美国人想出的三机合一战术!即一款飞机可以同时承担空战、轰炸和雷击任务!这个想法不可谓不先进。德国人也就把俯冲轰炸机和战斗机合二为一,或者是轰炸机和鱼雷机合二为一,他们可没想过要把三者合二为一。至少现在是这种情况。(历史上有f190携带鱼雷的图,但是毕竟没有大规模服役,所以暂时不考虑。)而不说这个位面的美国人,就说历史上的美国人,也搞出过一款三机合一的飞机,这就是历史上产量很少的f7f。这种飞机是可以空战也可以携带鱼雷的战斗机!

美国人想到这里,同时也考虑了一下这个设定的可行性。此时r2800发动机的初期型号已经筹备投产。终于在气冷发动机方面压过英国人一头后的美国人感到意气风发、扬眉吐气,开端迫不及待的摆弄自己的新玩具。有了功率在1800马力以上的发动机后,所有由于动力不足而导致的问题得到了很大程度的缓解。美国人迫不及待的将被喷火打成狗的f4f飞机扔到了一边,开端加速格鲁曼公司的f6f战斗机研发打算。

而在研发新式战斗机的时候,他们创造过往的攻击机速度也实在太慢了,而且性能也太哀剧了。sbd轰炸机的性能实在是太过茶几,以至于美国人总要在燃料和炸弹载荷之间做一个选择题。装一发1000磅的炸弹居然还要减少内油,这在美国海军看来简直是无法忍耐的,当然。他们也可以选择500磅炸弹,但是按照美国海军自己的话说。这些装了500磅炸弹的飞性能否炸坏埃塞克斯的甲板都是一个未知数!威力太小了!至于鱼雷机吗?无论是现在用的tbf还是筹备应用的tbd美国人都有些看不上眼,这些鱼雷机飞的太慢了!

和德国人过火寻求性能不同的是。美国人在强调飞机性能的同时也强调飞机的航程。德国人可以搞出一款内油624l,载油量不过500kg的f190作为舰载机。但是美国人的f6f型飞机的载油量则被定在了250加仑。(我看的材料上直接用加仑标注的燃料数,应当是美加仑。但是即使这样,内油量也是f190的1.5倍左右了。)美国人在性能和航程上寻求平衡。而这样导致的成果就是f6f战斗机的飞行性能比德国人的f801要优良不少。(美国人的f6f-3用的r2800-10型发动机的腾飞动力为2000马力。嗑药情况下是2250马力。)但是f6f的飞行性能还是不如f190!毕竟f190a5的空战全重不过3.8吨左右。而f6f光空重就有将近4.2吨!而空战重量则更达到了5.25吨!些许功率上风都被过重的机体吃掉了。然后f6f-3的初始爬升速率不过每分钟约3200英尺。最大速度也只过600千米出头。这个性能和f190a的每小时670千米的速度没法比啊!当然f6f的回旋性能不错,而f190a的滚转性能更强。总体来看,逝世磕还是f190a占优。

对于美国这种选择,很难说谁对谁错。固然理论上飞机航程不足的问题可以用副油箱补充,但是实际上这种外挂并不是很保险,毕竟你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碰上敌人,而且激烈的空战对燃油需求都有较大的请求。理论上的航程在实战中很难达到。所以在后来的海战中,德国海军创造他们的攻击间隔比预想的还要近。所以他们不得不进一步拉近双方的间隔。而由于飞机燃油过少,不少的时候德国飞机的丧失不是由于被击毁。而是由于降落排队的时候没油了!毕竟飞机要一架架降落,排在后面的飞机可能要等二十多分钟甚至更长的时间!要航程还是要性能本身就是一个很难兼顾的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

而正由于美国人对航程的请求,所以飞机性能进步的速度会比较慢。即使有了大功率发动机,美国人的攻击机依然没有太大的起色,毕竟现在只有r2800初期型号,而燃油方面也只有100号燃油。像后来的115号燃油还未应用。美国人也想寻求攻击机群的速度,也想到了双发飞机。从这个角度来看,美德两国算是殊途同回,但是唯一不同的是,德国人改的bf110t型海基双发飞机是把bf110从一款半吊子双发战斗机变成了一款专业的攻击机。而美国人则不愿意放弃双发飞机的空战能力!

美国人在这方面的执着很大程度上还受到了华夏空军的影响,狐蝠式战斗机在伊朗战场的全能表现对参战的美国飞行员可是产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甲午之华夏新史】最新更新章节〖第一千三百七十四章 海上巨无霸〗地址https://wap.1234u.net/book/17/17881/13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