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节 第一千三百八十四章 愁云惨淡(1/3)
俗话说,顾问们总是为上次战斗做好了万全之策。这句话用在此时的协约国身上无疑是最正确的,战斗爆发前还对战局信心满满的协约国高层在第一天战斗结束后就被堪称哀剧的战报惊呆了。他们实在想不到短短的2年多的时间里,德国空军的战斗力怎么提升的这么快?你要说美英两国没有为这场战斗做筹备,那尽对是抹黑!美国人兢兢业业的搞出来历史上风冷发动机的巅峰之作r2800双黄蜂发动机以及成熟的废气涡轮增压。历史上的f6f战斗机和47也终于遇上了战斗的过程。而英国人也不含混,两级两速增压终于大功告成,而莫林发动机也在不断改良着,增长了增压浮子化油器后,莫林的性能又有了新的进步,新式的喷火飞机也正在研制之中。喷火5固然是量最大的,但尽不是最先进的。
而从产业部分来说,美英两国的应对也比历史强上很多,实际上由于1战以同盟国占优而结束,英美法三国始终没有在战备上松劲。假如说1战前的欧洲,协约国和同盟国两雄师事团体还能保持一个场面上的均势的话,那么1战结束后欧洲的局面就已经到了彻底失衡的边沿。全部东欧和中欧都变成了德国的权势领域。西欧的西班牙和荷兰也投进了德国的怀抱,而葡萄牙固然在1战中站在了协约国()一边。但是战斗结束后先是立即退出协约国表现中立,同时又向同盟国靠拢。偌大的欧洲除了法国和比利时之外,就没有其它国家敢于反抗同盟国了。而当意大利被颠覆后,协约国在欧洲的局面变的更加艰巨。假如不是有美国的话。恐怕英法早就俯首称臣了!
宏大的压力下协约国的军工产业可谓是一刻也不曾停歇。这可不像历史上第二次世界大战开战之初英法两国的懒惰状态。尤其是在两次局部战斗的刺激下,协约国各国根据战斗上的经验来不断改良着自己的兵器。并且对产能进行了适当的调剂。以应对未来的战斗,单纯从飞机产能上来看,英国1年的飞机产能已经接近了2万架!其中还包含不少的战略轰炸机和双发飞机。要知道历史上英国人在战时最高的飞机产能也不过2.6万架。固然后者质量更高,但是在开战之初英国就能达到这样一个程度也着实不轻易,甚至就连徐杰在听说后都承认,英国人的筹备工作做得确实不错。
而美国也不含混,论飞机的产能美国人在战斗初期预计可以达到每年三万架以上!而且这个产能在未来还有极大的增长空间!要知道,美国和英国不同,英国人可以将大部分资源用来暴飞机。毕竟英国事一个岛国。陆军数目不用太多,也没法太多,主力就是海空军。而美国则不一样,根据约定,美国陆军将在这场战斗中处于主力地位,罗斯福也保证了美军陆军的规模和数目不会少于法国陆军。这就意味着美国人要同时暴飞机、坦克和军舰!在这种情况下,能将飞机产量达到英国人的1.5倍也真不轻易了!
法国人固然没有英美那么狠,但是也比历史上强多了,戴高乐的装甲军就可以阐明法国人在陆军方面的努力。这个位面的法国可是不光知道修防线,还知道装甲部队的机动防御。比历史上的程度高多了,要是历史上的德军攻击法国的话,恐怕还真拿不下!同时法国人的空军提升的速度也很快。而且法国人针对双方的情况,断定了以战斗机为主的防御思想。一年中光战斗机产量就高达1.2万架,总体产能约为1.6万架。假如单纯从规模上来说。美英法三国做的都不错!
但是奈何这个位面的德国也是一个开了n多挂的主。想象一下一个面积将近200万平方公里的德国有多可怕吧。再加上强化版的奥匈帝国以及已经变成同盟国傀儡的意大利,这个位面德国人的产业产能有了本质的进步。根据华夏和协约国的估计,在战斗的第一年。两个重要同盟国加上附庸,其飞机产能将达到惊人的5万架以上!再加上是在欧洲作战,美国人有些鞭长莫及。以及德国空军享有的地理上风,双方刚一交手协约国一方就有些吃紧。
为此,协约国高层立即通过电话进行交换,盼看能在未来的战斗中转变这种情况。罗斯福终于说服了国会批准派遣全部太平洋舰队和所属的舰载机前往大西洋。而位于美国西部的数个航空军也将前往欧洲。固然罗斯福已经做出了相当多的努力,但是马歇尔告诉这位总统,他们所做的远远不够。
“就在两个小时前,我们在大西洋上的一个运输船队遭到了潜艇的攻击,这次攻击非同寻常,全部船队中的30艘运输船丧失了18艘!伴随着这些船舶的沉没,我们丧失了上百名船员,数万吨的谷物、数千吨的军火和200架飞行时间不超过10个小时的崭新飞机。对方集中潜艇在夜晚来临的时候发动了进攻。这样的攻击让我们的护航舰队顾此失彼。甚至还有2艘驱赶舰在交火中战沉。德国人的海狼已经漏出了锋利的獠牙,而我们原有的护航系统却无法应对这样的要挟。”马歇尔用一种委婉的语气说出来现在的情况。
“而在空军方面,敌我双方之间的战损比达到了令人震惊的程度,单纯应用船运来保证前线飞机的存量是不够的。从短期内来看,我们的船运飞机数目最多保持和战损持平,而随着空战加剧,丧失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甲午之华夏新史】最新更新章节〖最新章节 第一千三百八十四章 愁云惨淡〗地址https://wap.1234u.net/book/17/17881/13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