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4章 老兵(1/2)

就在大军几十万人紧张的往辽东方向而去之时,山那边遥远的高丽,一名猛将翻身下马,气势如虹,威猛高大,如果徐凡在这个时候亲眼看见他,一定会认出来,这个人就是历史书上描写的高丽的一名大将,名叫杨万春。

这人也算得上是威名远扬,在历史书上占了一席之地,不仅仅是因为此人战功卓越,曾一度逼得前朝大隋连连败退,也因为他拥有着与其他高丽人不一样的智商。

就在徐凡带着大军逐步向前的时候,高丽境内也展开了几次紧急会议,然而最后得到的会议结果却是大唐根本不足为惧。

他们对于大唐的印象似乎还停留在后隋的时候,面对着徐凡带大军逼近,也表现出了十分的不在乎,就算偶有几个人提出要防范,大臣们却大多还是不认为大唐可以威胁到高丽。

可这名将军不一样,纵然他跟大隋打仗的时候屡屡战胜,可面对大唐,却依旧不敢懈怠。

第一原因,就是不能小看任何一个国家,就算这个国家刚成立不久,但谁能知道他的底蕴究竟又有多深呢?

大隋已经灭亡了,面对的是他们还未曾知道具体底细的大唐又如何能够不谨慎呢?况且纵使大唐与大隋不同,但终究都是中原人子子辈辈生活的地区,被高丽攻打,甚至灭了一个王朝,他们又怎能不恨呢?

这种恨必然也传承到了大唐身上,这就相当于我住的地方被你毁了,后人再来到这个地方,看见被毁的家园也会心生气愤。

可他到底也只是一名将军,甚至于很多时候他说的明明是对的,却有人为了打压他的气焰而跟他唱反调,大约是因为他的功劳太甚,已经有了功高震主的意味,就算他自己心里是没有那个想法的,但奈何坐在王位上的那个人相信呀!

面对着此次大唐的事件,杨万春实在是说不动迂腐的大臣,和对他心生怀疑的王上,最终只能自请前往边关驻守,而不会将力气花费在劝导他们身上了,而对于他的提议,高丽王上欣然的答应了

边关,那是什么地方?是苦寒之地,战事一旦发起,边关首个遭殃,一般只要有些功绩的将军都不乐意去那里,也会利用自己手上的功绩换取驻守比较轻松的地方。

像是杨万春这样的大将军,除非他自己愿意,否则高丽王上还真没有那个自信能够把他弄到边关去,杨万春并不在乎君主对他的忌惮,他大约也是想着,慢慢的君主就会发现他的忠诚。

杨万春对于大唐此次的不善之心深深的忌惮着,每日叫人去搜集情报,每日和手下的兵将们商讨,一刻也不敢妄下,可是当终于将那几十万大军的情报交到了他手上之后,杨万春看着手上的情报的内容,深深的陷入了疑惑当中。

二十万大军是真的,可却是一堆年过三四十的老兵,放眼一望没有一个是年轻的,倒不是说老兵不好,只是虽说老兵比年轻的士兵多了许多经验,军纪军规也刻在了他们的骨髓里,比较好管理,但说到底战力还是不如年轻一辈,没有年轻一辈的身躯,终究在战场上用处会大大减少。

大唐为何会用这样的士兵作为首要战力呢?还是说这只是一个障眼法吗?

没错,杨万春并没有因为这些士兵看着不如年轻一辈气盛,就以为是大唐国力不足,连雄壮的士兵都挑不出来了。

他反倒是觉得大唐有备而来,兴许这些老兵只是一番掩饰,真正的强力部队还没有露面呢!

那么面对这样敌在暗,我在明的情况,又该怎么办呢?

杨万春看着手下的兵将们,自觉人数不够,若是要发动战役心血,还会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可是就依照王上对他的忌惮程度,是不可能重新再给他派一批兵过来的,那么就只能让他自己动动心思了。

王上忌惮他,所以不愿意把更多的士兵交到她手上,但如果王上忌惮的是大唐,就不会吝啬于区区士兵,好将他忌惮的大唐歼灭。

那么他要做的,就是勾起王上对于大唐的忌惮之情,自己在与大唐前锋的队伍战斗支撑一段时间之后,等王上派来的士兵安排到位,士兵们前后夹击,必定能打的大唐措手不及。

就算如今对大唐的国力,还没有一点明确的认知,那又怎么样?

就算不知道大唐究竟要搞什么阴谋诡计,那又如何呢?

他杨万春打仗这么多年,什么阴谋诡计没有见过,况且大唐此次来的也不过二十多万士兵罢了,甚至只是他们前朝大隋与他们高丽打仗时所用的一半人数罢了,高丽与大隋的战争几次胜利,面对着对方四十多万大军丝毫不惧,如今大唐只有二十多万,杨万春很有自信,就算不能将大唐的士兵全数歼灭,也可以守住这份土地,不让大唐近半步,为王上发兵争取到足够的时间。

高丽这边,杨万春思虑周全,而在大唐境内,徐凡家的商行长,将一叠银子交付到面前穿黑衣的男人手上,请人从后门离开,又笑的一脸狐狸样的将袖子里的情报送到徐凡手上。

情报网在打仗期间作用就显得尤为深了,有时候只是一条情报,就足以决定一场战役的成败。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我在大唐当伙夫】最新更新章节〖第394章 老兵〗地址https://wap.x69zw.org/book/177/177746/3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