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古人如何纳凉避暑?(2/3)
专享。
早先人们没有掌握夏季制冰的方法,所以需要家中有地下冰窖。
隆冬时节把冰块放入储备,来年盛夏启用。
直到唐朝末期,人们发明了硝石入水吸热制冰。
这个发现,让反季节造冰变成现实。
冰沙开始走进街头巷尾,走进寻常百姓家。
现在才是李世民当政的时期,距离这个大唐末期还早着呢。
虽然硝石入水吸热制冰,直到大唐末期才出现。
不过我既然穿越到了大唐。
那么。
我就让硝石入水吸热制冰之法提前出现吧。
想到了这里。
李宽并没有立即行动,命人去找硝石。
而是还在思考着。
在古代。
还有什么方法可以纳凉避暑的。
他记得。
宋朝时。
小摊贩吆喝的冰沙中已经添有水果、果酱了。
牛奶冰淇淋的问世是在元朝。
元世祖忽必烈发现。
在牛奶中加入冰块。
冰会凝成像沙泥一样,入口即化。
口感很好,这就成了最早的冰淇淋原型。
而后世的现代人用来储存雪糕的冰箱,
其实古人也早早就用上了。
别看古代不通电,但是古人确实是有“冰箱”的。
这个看着就很有年代感的文物,名为冰鉴。
作用就是古代的小冰箱。
李宽并不是历史学家。
他之所以知道古代有冰鉴的存在。
那是因为他曾经看过一档考古探宝的电视节目。
节目里。
考古队,发现了冰鉴,这冰鉴经过专家的认定。
确定是来源于战国时期的产物。
冰鉴降温利用的是内部的双层设计。
它的内部有一枚缶,夏季,在鉴与缶之间装入冰块。
然后再往缶内倒入液体,就可通过外部冰块传递温度,起到降温的作用。
冰鉴是王侯贵族使用的高端家庭用具。
但到了清末,普通市民的家里都有了功能类似现代冰箱的冰桶。
冰桶内采用导热性很弱的铅和锡,延长冰块使用时间。
除了吃东西可以降温,古人们对环境中的物理降温也很有追求。
这里还要提到一位皇帝——雍正。
正是因为他的挑剔,从而有了早期人力机械风扇。
根据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档案《杂活作》记载。
雍正二年,五月二十五日,雍正帝下令做风扇一把。
之所以有这个提案。
是因为雍正嫌扇扇子的奴才身上汗味严重。
为了让出汗的仆人离自己远一些,他提出在扇柄上增加一根拉绳。
然后在屋子的北墙开一个口子,让拉绳沿洞口伸出屋外。
这样,宫女太监就可以在外面通过拽动绳子扇风。
原理类似老式电影放映机。
除了扇子。
古人还为自己做了别致的“空调房”。
他们利用冷水循环,水车送风。
这种以水降温的凉殿,便是皇宫中另一种消夏方式。
根据《唐语林》记载,唐玄宗有一座为夏日避暑专设的凉殿。玄宗座位后方立着一轮水车。
通过水车转动,将清凉的水送往屋檐。
水流顺势而下,形成一道人造的水帘。
人们借水汽送来凉意,驱逐闷热。
而平民百姓想要享有凉殿不太现实。
于是,老百姓们发明了凉棚。
凉棚纳凉的原理是避免太阳直射。
人们用席子做棚顶盖在竹竿上。
在房檐上或者院子里搭盖出一个高高的遮阳罩。
把屋顶和院子罩起来,不让盛夏的阳光直射到墙壁上。
这样外墙不容易晒透,院子里的地面也不会很快升温。
凉棚的棚顶是可活动的。
到了晚上,可以拉动绳子打开顶棚。
实现透光透风。
当然除了李宽想到的以上这些古人纳凉的方法之外。
也可以像李宽这样。
心静自然凉。
不过。
李宽现在全身都被汗水打湿了。
可见这个“心静自然凉”的方法,不管用啊!
天气如此的炎热。
李宽又如何静的下来呢?
李宽这一下子。
就想到了许多种纳凉的方法。
这些方法全是大唐后面的朝代才拥有的。
就算距离现在,最近的纳凉方法。
也是在大唐灭亡的时期才会出现。
虽然李宽,想让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大唐:李世民偷听我的心声】最新更新章节〖第73章 古人如何纳凉避暑?〗地址https://wap.1234u.net/book/197/197146/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