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四十一章 春笋(三十一)(1/2)
大明光武二十一年,陕北大旱,赤地千里,田里的麦苗蔫黄,耷拉着头,无精打采地垂伏。>
若是往年,恐怕早已是流民遍地。幸得当今光武皇帝乃是雄主,所用官员亦是能臣,方才得以维持,没有出现野有饿殍的惨景。>
陕甘总督衙门,总督杨乔然被陕西巡抚程源纠缠住了。>
“杨公,如今陕北大旱,陕西粮库存粮不足,朝廷下拨的钱粮还有段日子才能到。请拨些军粮救急,救陕北百姓于水火,拜托了!”程源向杨乔然深深一拜。>
杨乔然没说话,撞自动用军队的储备粮可是要承担责任的。>
“陕北很多受灾的百姓家中已无存粮,若是耽搁,是要死人的。求杨公恩准!若是朝廷怪罪,下官愿与杨公一起承担”,程源的话语带着哭腔。>
“唉!朝廷拨的钱粮何时能到?”杨乔然重重一叹。>
“大概还有两月”。>
“嗯,给陕甘驻军留下三月之粮,其余尽皆拨往陕西”,杨乔然下了决心。他多打了一个月的埋伏,军无粮则散,这也是必要的。>
“多谢杨公!”程源的声音欢喜得发颤。>
“金一,粮到了后,如何赈灾,汝可有什么章程?”杨乔然问裎源。>
“督宪,吾打算以工代赈,维修水渠。一则可以节省成本,抵御旱涝;二则可以将百姓留在原地,以利于明年的春耕”。>
“善!”>
“只是目前藩库的存银却有些不足,不过二十万两而已,加上民间募集的十万两善款,亦不过三十万两,再加上户部拨的二十万两赈灾银,最多能筹集五十万两银子。吾测算过,欲平安度过陕北灾情,需九十万两,还有四十万两缺口”,一提到银子,程源忧心忡忡。>
“金一,汝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区区四十万两银子何足道哉?”杨乔然忽然笑了。>
“哦,杨公,汝有何妙策,还请不吝赐教”。>
“金一莫非忘了圣上颁布的新常平法?不妨令各府县组织一些富户为贫户担保,找各大银行借贷,待度过灾年后归还。如此,莫说四十万两,一百万两也是有的”,杨乔然抚须笑道。>
“呀,若非督宪提醒,下官犹在梦中!”程源忙拱手称谢。>
光武帝为防灾年百姓生活无依,颁布新常平法,令大明钱庄放贷于农工。又规定遇到没有财产抵押的贫困户,可请富户担保贷款;若有以前贷过款,还债信用良好的,无担保亦可贷款。诚如杨乔然所言,以大明钱庄作为国有钱庄的实力,莫说四十万两,一百万两也是小事一桩。>
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尽管陕北各县的官府积极组织各里甲厢坊中的富户为贫困户担保贷款,可愿意为邻居提供担保的富户寥寥无己。此亦是人之常情,替别人担保,自己毫无好处,若是邻居还不上贷款,自己还得替别人还债。没有几个富户愿意做这保人。尽管官府想尽了办法,比如为这些保人立功德牌坊、夸马游街、大肆表彰等等,愿意做保人的依然凤毛麟角。>
灾情依然在延续,大明钱庄提供给灾民的贷款却只有十万两而已。一方面,大笔银钱堆积在钱庄内难以贷出;另一方面,大量灾民得不到贷款,难以准备明年春耕用的种子和农具,只能靠官府的以工代赈勉强糊口。>
??>
“陕西巡抚臣程源谨奏,为赐予秀才功名,以推广新常平法事:>
陛下奉天御极,统驭万方,以威武慑蛮夷、以仁德御万民,九州四海,咸沐皇恩。凡我中华之民,莫不欢欣鼓舞于圣天子在朝。>
大国无疆,历朝未有若吾大明疆域之广者。惟其疆域广袤,难免有灾害生于一隅。陛下仁慈,颁发《新常平法》以纾民困。以富户为贫户担保而贷之;若遇诚实守信之贫户,无担保亦贷之。此诚扶贫济困、至善至美之法也,倘能推广,必能恵及天下。>
然近者陕北大旱,臣于各县普及此法,里甲厢坊之富户愿为保人者寥寥。盖为人作保,无私利及于己身,倘遇死贷,却有偿还之义务,人皆有私,趋利而避害者也。臣尝为保人立功德牌坊、夸马游街,以昭显义举、为世人表率,见效甚微,至今不过贷出十万两。今陕北灾民,缺衣少食,欲度灾荒,仍需三十万两。>
善法难施者,何也?利薄也。臣以为,欲使新常平法惠及天下,必先使富户乐于充作保人;欲使富户乐于充作保人,必先使其享有实惠。天下至高至重之实惠,莫过于‘功名’二字。倘能颁发明旨,为人作保超过万两者,荫其族中一子为秀才,则愿为保人者必多于过江之鲫。>
盖天下富户虽多,考取功名者鲜矣。科举之道,何其难哉!今不经科举,便可得秀才功名。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若此,何愁无人愿做担保,又何愁新常平法难行哉?微末浅言,伏请圣裁”。>
??>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南明靖江王】最新更新章节〖第一千零四十一章 春笋(三十一)〗地址https://wap.x69zw.org/book/197/197241/10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