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七十八章 摘芽(四)(1/2)
叶氏兄弟将顾炎武告了,告他仗势欺人、鱼肉乡里,侵占叶氏水田八百亩。>
官司打得很顺畅,直接告到南京的刑部大堂。刑部居然还真就受理了。>
可怜爱国义士顾炎武,正任劳任怨地在天北行省,为大明朝戍守边关。糊里糊涂地就被人召回南京,关了起来。>
朱亨嘉很得意,亭林先生,汝不是狂吗?在《日知录》里胡说什么不应“独治”,而应“众治”,鼓吹“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呵呵!汝想夺朕的权,朕就让汝吃牢饭。>
他召来刑部尚书王化澄,稍稍地暗示了下:这个人写书妄议朝政,影响太坏,把他流放三千里,去外蒙古放羊吧。>
至于为什么不杀头?主要此人是大儒,又是抗清义士,在民间人望很高,直接杀了,对朕的名声有损。不如流放到荒远的地方,让他自生自灭。>
皇帝发了话,从刑部到大理寺自然是一路顺畅地判流放。>
不料,居然没流放成。>
先是民怨沸腾。>
这顾氏可谓满门忠良!当年在昆山抗清,顾炎武生母何氏右臂被清兵砍断,两个弟弟被杀,嗣母王氏闻变,绝食殉国,临终嘱咐炎武,说:“我即使是一个妇人,身受皇上恩宠,与国俱亡,那也是一种大义。你不是他国的臣子,不辜负世代国恩浩荡,不忘记先祖的遗训,那么我就可以长眠地下了”。>
如此的忠烈,提起昆山顾氏,哪个不竖大拇指?指黑为白,老百姓不答应!昆山的老百姓写了万民书,要求释放顾炎武,把苏州知府堵在了府衙里,逼着他也在万民书上签名。顾炎武的外甥徐乾学还带了一大帮百姓进京请愿,搅得三法司不得安宁。>
几个刁民闹事,抓起来不就完了吗?偏偏大家都知道顾炎武冤,没人愿意为难这些刁民,反倒越闹越厉害了起来。朱亨嘉自诩是爱民的好皇帝,总不能派军队镇压,只好装聋做哑的耗着。>
刁民闹事也就罢了,官员们,尤其是那些清流们也闹了起来。顾炎武的好友王略、路泽博、陆陇其等清流官员,纷纷上疏为其鸣冤,竟连何吾驺、钱谦益等重臣也要求重审此案。>
最让朱亨嘉揪心的是,一些将领也为顾炎武求情。自己的嫡系将领孙贵,打南京的时候曾和顾炎武并肩作战;鲁监国旧部周鹤芝、周瑞、阮进,和顾炎武也曾是战友;彭明扬是顾炎武的长官,他们都纷纷上疏救人。>
“气死人了,没想到朕堂堂帝王,想流放个腐儒都办不到!”>
朱亨嘉见流放一人,会失民心、官心、军心,觉得得不偿失。只得假惺惺道:“朕觉得顾炎武侵占叶氏田产一案,并无实据。只是此人毕竟收了叶氏八百亩水田,有辱斯文。着降职去兀古儿扎河南岸做个驿丞吧”。>
这兀古儿扎河位于于奴儿干都司斡难河卫,紧挨着外蒙古和罗刹人的据点尼布楚城。>
之所以这么处理,借鉴的是大太监刘瑾将王守仁谪贬至贵州龙场驿当驿丞的经验。哼哼,汝顾炎武不是喜欢写书嘛,朕让汝在冰天雪地里慢慢写;汝不是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嘛,朕倒要看看,让汝做一个小小的驿丞,汝是否还能尽职尽责。>
??>
朱亨嘉想收拾的民主派三位大儒中,亭林先生顾炎武根基其实是最浅的。另外两位:梨洲先生黄宗义、船山先生王夫之,皆是出身名门望族,在朝中的根基远比顾炎武深厚。>
对付一个顾炎武都如此费劲,朱亨嘉感受到了民主派的力量,哪怕只是萌芽,却依然让一切帝王胆寒。>
他不敢轻举妄动,派人搜集这两大家族贪赃枉法、偷税漏税的罪证。不料黄、王二人家风甚好,竟查不出什么违法的事。虽然家族远亲中有人犯法,但却不能以此定二人的罪。>
不过,封建社会,独裁天下的皇帝想整下面的大臣,实在是轻而易举。>
大笔一挥,调换,改任王夫之为台湾巡抚,原台湾巡抚俞图南改任保定巡抚。呵呵,汝王夫之不是喜欢写书嘛,便让汝写给台湾岛上的生番们看。>
至于另一个大儒黄宗义嘛,已经是堂堂右都御史了,不好调换。>
看在他鞍前马后多年的份上,皇帝决定收拾他前,再找他谈一次心。>
黄大儒被召到了乾清宫,朱亨嘉很客气,不仅赐座赐茶,还一脸笑容地嘘寒问暖,唠起了家常。>
“太冲啊,朕记得汝今年五十有二了吧?”>
“陛下好记性,臣贱龄正好五十有二”。>
“哎呀,时光荏苒啊!一晃咱们都老了,朕今年都六十五喽!”>
“陛下,您乃天子,与天同寿、龙马精神,可一点都不老呢”。>
听了黄宗义这恭维话,朱亨嘉的脸色瞬间便阴沉了下来。好汝个黄太冲,当着朕的面,汝毕恭毕敬,马屁拍得一套一套的,可背地里,却写了那么多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南明靖江王】最新更新章节〖第六百七十八章 摘芽(四)〗地址https://wap.x69zw.org/book/197/197241/6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