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六十七章 立子不立孙(三)(1/2)
传说,一个人如果被人议论,便会突然打喷嚏。这一日,大明豫王朱若峰忽然打了个喷嚏,果真有人在议论他。>
陕西省富平县李宅,李因笃、李颙、李柏愁眉紧锁。>
李颙问李柏:“雪木,苕文不是说豫王宅心仁厚,可为尧舜之君嘛。怎么如此残暴?开封民变,居然生生屠戳了两万俘虏!”>
李柏叹道:“据苕文说,豫王自从出城体察民情后,性情大变,说什么世道人心太恶,要杀尽恶人,方能天下太平。不过,杀俘虏一事,倒也不全是嗜杀,黄河掘口,开封有两个县被淹没,官府赈济灾民,用完了仓库的存粮。豫王不肯向百姓征粮养俘虏,所以索性全屠了”。>
“如果是因为开封无粮,大可只诛首恶,将从犯释放。这位殿下好狠辣的心肠,为了不留后患,竟将二万人全屠了!这一点真是像极了老皇帝啊!吾等扶保他为储君,真不知是对是错”,李因笃喟然长叹。>
三李之中,以他为首。他一消沉,其他俩人皆默然。>
“子德”,李柏开了口,“不如吾等扶保皇长孙为皇太孙如何?主幼则臣强,吾辈借皇室创建大同盛世的心愿也比较容易达成”。>
李因柏苦着脸说:“雪木,老皇帝已经七十四岁了,而皇长孙才五岁。汝以为他会将皇位传给那黄口孺子吗?储君之位,必然是豫王的。虽然豫王残暴,吾辈也只能在豫王身上想办法”。>
“子德、雪木,予以为可以让汪琬在豫王妃孙氏和豫王长子朱依熔身上多下些工夫,另外,须想办法多安排一些咱们的人入朝为官,只有支持尧舜之治的官员多了,大同盛世才有希望”,李颙说道。>
“中孚说得甚是”,李因笃恢复了镇定,笑道:“此外,皇长孙朱依炫这口冷灶咱们也要烧一烧,万一哪天他重新得了势呢?皇家的事,谁也说不清”。>
??>
孙奇逢不肯出山助曾外孙争位,反题了一首《无争》诗给孙女。孙柔将祖父写的诗送给唐甄看时,唐甄神色自若,只淡淡说了句:“人各有志,无法强求。夏峰先生只想讲学,不想争位,也只能由他”。>
“唐师傅心系皇长孙,予感激不尽。有些事明知不可为而为,实在难为您了。您何不放弃?予和皇长孙决无怨言”,孙柔感激地说。>
“太子妃何出此言?太子殿下以国士待臣,臣焉敢不以国士回报?若能扶保幼主登基,纵然粉身碎骨,臣亦心甘情愿!”唐甄坚定地说道。他是士,士为知己者死,明知不可为而为,实真丈夫也!>
三个臭皮匠,胜于诸葛亮。唐甄唤来太子党残存的另外两个骨干,吏部左侍郎郭凤跹、刑部左侍郎夏汝弼商议,他们身上都烙着太子党深深的烙印,自然希望皇长孙朱依炫能承继大统。>
“如此说,夏峰先生不肯出力喽。如之奈何?”郭凤跹没主意,问唐甄。>
“是啊,铸万,圣上新近拔擢了两位豫王近臣,分明是有立豫王为储君之意,汝素来多谋,可得想个法子”,夏汝弼也问唐甄。>
没了关守箴和顾奕这两位元老重臣,唐甄隐隐成了太子党的新首领。>
他想了想说道:“开封民变,豫王杀了两万俘虏,可使人四处宣扬此事,以使其担上残暴好杀之名”。>
“善”,郭、夏二人连声称善,天朝人例来注重名声,名声一坏,想立为储君便难了。>
唐甄想了想又道:“明日予上疏弹劾豫王嗜杀,试探一下圣上是什么态度”。>
“不可呀,铸万,汝若是触怒圣上被贬了官,让皇长孙依靠何人?还是吾去吧”,夏汝弼大惊。>
“是啊,铸万,汝还年轻,可为皇长孙辅臣,还是让老夫去吧”,郭凤跹亦言。>
唐甄向两人拱了拱手,“请二公勿要与吾争。太子殿下以国士待吾,吾岂敢不以国士报之?此次上疏,若吾获罪,事必不偕,二公勿要再争,可归隐田园”。>
见了这道弹劾豫王杀俘的疏,出乎意料,老皇帝竟然和起了稀泥,他既没有处罚豫王,也没有责怪唐甄,反而把一切责任都自己担了。说杀俘这事是自己命令豫王干的,当时开封无粮,不杀怕俘虏生乱。如果有罪,罪在朕躬,与他人无关。>
这么一讲,其他人都不好再说话,此事便揭过。>
可仿佛是为了报复太子党弹劾豫王,老皇帝又出手了:令豫王心腹武靖伯王国玺统领禁军金吾镇,陈上川统领禁军骁骑镇,李士元统领禁军府军镇。>
这三镇总兵原本都是亲太子的,因为参加夺门之变获罪流放,如今一下子全换成了豫王的人。这下子,老皇帝想立豫王为太子的心思,路人皆知。>
消息传出,太子党如丧考妣,而与豫王眉来眼去的官员日渐增多。>
接近水到渠成之时,老皇帝找唐甄谈起了心,他亲切地称呼他的表字,很少有大臣能得到这恩宠,“铸万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南明靖江王】最新更新章节〖第九百六十七章 立子不立孙(三)〗地址https://wap.x69zw.org/book/197/197241/9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