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章 智能化时代缺乏的人才(1/2)
考虑了在智能化时代,容易被淘汰的岗位,吴皓继续思考,在未来有哪些人群是缺乏的,确定新型教育培训模式的重心放在什么地方。
首先是社交能力比较强、情商高的人,他们的工作需要和各种人沟通,找资源,协调关系,平衡各方利益,需要融入很多社交智慧才能胜任,处在这种岗位的才,在人工智能时代来临的时候会相对“安全”。
比如幼儿园老师,小学老师,中学老师,心理咨询师,仲裁和调解员,育儿嫂,保姆,导游,运动教练,公寓经理,警察,城管,社区服务人员,社工,财务顾问,经纪人代理人,零售店一线主管,采购员,人力资源经理等等,这些都是社交智慧型职业。
AI虚拟人偶在日常聊天上是代替不了人类的,机器和人聊天,关注的是内容,核心是辅助解决问题,而人和人沟通,3分聊内容,7分聊气氛,让机器代替人沟通,怎么聊气氛?
最简单的道理,你和一个朋友加上微信几个月没说过话,现在想和他谈个事,你是不是得先找个切入点,去他朋友圈点个赞,问候下嫂子,吐槽下儿子的作业,让对方觉得和你同病相怜,先拉进关系,然后再进入主题。
又比如居委会大妈调解邻里关系,张家长李家短,你说这个过程怎么编码?怎么流程化?怎么给机器“喂”数据?
这些“人本位”的工作,里面掺杂了太多不确定性,太多不可预测性,机器学不来。
但是聊天这种事,有些人天生就很强,有些人却很差,让不同的人,用相同的条件和同一个人聊合作,有人能聊成,有人聊崩了,区别就在于每个人的社交智慧不一样。
这种智慧是可以通过后天的专业培训,获得提高,这涉及到心理学和语言沟通艺术,在教育新模式里有必要接入这方面的课程。
其次是设计、创意型人才,比如像顾影,对色彩极度敏感,能给人带来极致的美感,比如顾甜,创作出的歌曲能让人感动流泪,再比如自己家里那位,能给大家带来美味,这样的人才,永远都不会被淘汰。
程序员,摄影师,市场经理,建筑师,策展人,艺术家,作家编剧,舞蹈编导,医学家,金融分析师,数学家,平面设计师,精算师,制片人导演等等,这些都是创意型工作。
工作需要灵感,需要创意,或者需要根据用户的想法、需要去研发改进产品,这里面融入了很多人文的表达,不管是情感还是科技,那么它就不容易被人工智能取代。
人类想出一个点子,然后通过各种手段去实现,可能人工智能在实现过程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但是,人工智能不会自己产生一个新点子或好创意,因为它没有内驱力做这个事,这就是人和机器的区别。
至于AI场景生成器、AI自动滤镜、AI作曲助手,等等程序,都是一些辅助型的工具,它们本身并不具备创造功能,或者说它们更像是记录经验的一种重现器,通过经验推断出结果,让人类无需从零开始工作。
还有一类人才,叫做感知操作型人才,他们的工作需要很多非标准化的精细操作,面对的情况经常是动态的、复杂的、迅速变化的,这种人才在人工智能时代也是比较“安全”的。
比如牙科医生,全科医生,急救医务人员,注册护士,美发师,美容师,电工,消防员,潜水员,飞行员,航空工程师,救护车司机,船长船员,考古学家等等,这些都是感知操作型工作。
这类工作很难被机器代替,因为需要随机应变,100个客户有101种需求,遇到的情况可能瞬息万变,他们要根据情况做判断,并且采取一些精细的专业操作,这是机器无法胜任的。
比如考古这门职业,就不会人会弄个机器人代替人考古,考古的情况很复杂,需要精细操作,机器无法胜任。
还有牙科医生也是,要根据人的感受来设计治疗方案,如果客户出现疼痛就需要及时停下,凡是涉及到人文关怀的,机器都不能胜任。
而最关键的一点是,人工智能对职业的“取代”,和科技创新对旧产品的“取代”不同,因此很多时候不能一概而论,需要深入调查分析。
科技创新是颠覆性的,手机出现了,BP机没了,数码相机出现了,胶卷没了,mp3出现了,随身听没了。
人工智能的“取代”,不会威胁到某个产业,而是要具体看细分职业的工作内容,是不是可以“被编码”。
比如骨科医生,既需要和病人大量沟通,又需要针对具体情况思考诊疗方法,治疗的过程还需要精细操作,同时包含了上面说的三种“安全”职业类型特征,那么它被人工智能代替的概率就极低。
而同是医生的放射科医生被取代的几率就很高了,因为人工智能看片子的本事超过人,简直是小菜一碟。
所以,帮助失业者重新做职业规划的时候,或者给孩子未来职业方向指引的时候,不能只是考虑行业,而是要看具体的工作内容,需要几分社交智慧,几分创意灵感,几分感知操作。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从鸿蒙系统开始升级世界】最新更新章节〖第180章 智能化时代缺乏的人才〗地址https://wap.1234u.net/book/197/197453/1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