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京官不易啊(1/2)
应天府。>
故名建康,五十年前被北蛮攻占后,改名为集庆路。>
洪武帝起义后,亲自带兵分三路用十天时间攻破集庆路,改集庆路名为应天府,后在此建都。>
彭克没有亲历过那场大战,但是听他老爹说,自家爷爷当时是跟着洪武帝攻入应天府的一员偏将。>
当时杀的那叫一个天昏地暗,十万大军杀到最后能囫囵站着的只剩下不到两万。>
彭克的爷爷当时穿的第一代蒸汽动力铠甲都坏了四套,才攻克下了应天府。>
后来墨家还因为这场攻坚战的宝贵经验,为明军进行了装备大换代,这才真正对北蛮彻底奠定了装备优势,一鼓作气的将他们赶回到了长城外。>
如果说李云龙炮打平安县城是二战转折点的话,这场应天府之战就是大明立国运的转折点,极其重要。>
可惜,彭克晚来了那么几十年,错过了这场足以载入史记的战役,无法亲眼目睹。>
此时彭克走在应天府城内南部的民居市肆,能够映入他眼帘的只有繁华与热闹。>
洪武帝定都应天府后,把应天府城墙围合的老城分为3部分。>
西北军营、东部皇城、南部民居市肆。>
老城的南部以夫子庙为核心,东西至城墙,南至中华门,北至白下路,是应天府内居民最密集的地区,也是最繁华的地方。>
不时有从城外乡下挑着担来卖新鲜蔬菜蛋果的平民,在集市上随便找个空位,摆摊售卖自己的农家产品。>
也有很多住在城内,专门做些小吃营生,供来往旅客食用的小摊贩,正在沿街叫卖。>
“好吃不贵的肉包子,一文钱一个!”>
“个个肉馅饱满的馄饨,趁热出锅,三文一碗!”>
“糖葫芦,正宗米县山楂制成的糖葫芦,一文一支,酸甜可口!”>
“馅饼!香喷喷的透油大馅饼,一文钱两个!”>
从中华门一进入城区,两边街头小贩不断的叫卖声,就吸引住了彭克的注意力。>
闻着不断飘来的香味,在火车上没吃什么东西的彭克突然就感觉有点饿了。>
“阿竹,去买几个肉包子垫垫肚子。”>
彭克挥了挥手,阿竹就应声小跑到了包子摊上,买了七八个大肉包子递给了彭克。>
随意分给了一直站在身后护卫他的阿虎几个后,彭可捧着个热气腾腾的大包子就咬了一口,立马爆满的油脂就在口中炸开。>
“这用料挺足啊!”>
彭克吃的满嘴留香,不过三五口,就吃掉了一个包子,满足的叹了口气。>
这样一个包子,估计寻常人吃四五个,就已经足够果腹了,算下来只需要花四五文钱,就可以饱餐一顿,而且油水还很多。>
“还是太平年好啊,宁为太平犬,不做乱世人。”彭克捧着包子有些满足的说道。>
应天府已经远离战乱三十多年了,民生也早已恢复,颇有故宋风韵。>
比起战乱年间,二两银子都买不到一石米的情况,现在物价早已趋于平价。>
如今一两银子就可以买两石大米,而一石大米接近95公斤重呢。>
上等猪肉更是两分就可以买1斤,一分二文即可买一斤上等羊肉,一整只活肥鸡也不过四分即可买到。>
哪怕最贵的牛肉,也不过七分五文即可买五斤。>
明制,一两白银当十钱,一钱当十分,一分当十文,而一文就是最小的货币单位,当一铜钱。>
一千铜钱为一贯,当一两白银。>
而一位大明普通百姓,一年收入20两白银实属常态,像屠夫,还有这些卖吃食的小摊小贩,一年净收入三十两白银更是不稀奇。>
彭克他们家怀宁侯府的一名小厮一年都有20两银花,马夫更是有40两白银的工钱。>
不算主家逢年过节的各种打赏,且在府内吃喝住全包的情况下,他们的工资就已经完全可以让一大家子人都生活的很好。>
虽然无法做到顿顿吃肉,但是隔三差五吃一顿肉还是没什么问题的。>
这在五十年前北蛮攻破故宋,山河飘零的那个年代,简直想都不敢想。>
现在一家七八口人的普通农民只要稍微勤快一点种地,再随便钻研一点营生,吃饱喝足不说,几年里盖个优质砖瓦四合院也完全不成问题。>
而且洪武帝作为从民间崛起的帝王,深知贫民不易,针对无家无户之人,是有善政的,偌大的一个应天府内,找不到一个叫化子和流浪汉。>
洪武帝登基后就曾下诏,设养济院收无告者,月给粮。>
设漏泽园葬贫民,天下府州县立义冢。>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我的蒸汽大明】最新更新章节〖第三章 京官不易啊〗地址https://wap.x69zw.org/book/200/20097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