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百十六回 平衡考量帝王心,回府难平伏凤威(2/3)
家,不仅恶心了一把太上皇,也跟自己纳下了投名状。
但是现在还不是彻底撕破脸皮公开斗争的时机,如今边患未平,不宜大动干戈,引起朝堂动荡。
对于他来说,贾琏在江南搞出的动静,已经足够大了,而且收获的成果,其实永隆皇帝还是比较满意的。
他身为帝王,不得不考虑全局,所以面对贾琏的隐晦点破,自己并没有明确的动作
攘外必先安内,现在是让朝局暂时稳定一段时间的时候了。所以等到贾琏回京之后,皇帝都要让他消停一段时间,转移一下老八的注意力。
所以贾琏还没回京,一口隐形的黑锅,已经悄然降临到了他的头上。
当然作为补偿,他在江南那些出格的事情,皇帝也就既往不咎了,比如收纳甄家四个女儿,吞并甄家一部分财产,这些行为,皇帝已经打算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当然作为代价前提,有些事情贾琏就要受些委屈就此打住,然后有些黑锅,还要他来背
现在朝堂紊乱,被他搅起的动静搞得人心惶惶,自己必须做出表率,用贾琏个人的一点小委屈,换来目前风波的平静
只有等自己解决了他们的外援抚远大将军王,也就是自己的十四弟这个不稳定因素,对外平定边患之后
到了那个时候,失去了江南的老八一党。在没有外援的情况下,也就回天乏术了。
现在他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说服贾琏忍气吞声的把这件事情揭过去。
而且还要适当的贬斥他一番,朝廷百官做做样子。
从江南的行事风格来看,贾琏是一个非常果断的人,要让他隐忍不发,暂时放弃对裘良动手,估计也要费一番功夫
而且最主要的是贾琏在江南的所作所为,也引起了皇帝的忌惮,从他的处事风格上来说,无疑是一把好刀。
可是有时候这把刀太锋利了,就容易划伤自己的手,适当的让他钝上一点,还是有必要的。
虽然贾琏出身开国荣公之后,只要肯努力,位极人臣,出将入相也都是有机会的。
因此,正常情况之下,在皇帝的心中贾琏是不可能抛家舍业,铤而走险的走上谋反的道路。
这么一来,皇帝对于贾琏用起来也比较放心,可是适当的敲打,还是很有必要的。这无关于对错,只是君臣之别而已
现在的他感觉自己正值春秋鼎盛,所以和贾琏还想传下一段君臣相宜的佳话。而且根据朱七汇报的情况,这小子不仅文采风流,而且武功更超过乃祖荣公
这样的一柄宝刀,若是用的好,未尝不能成就一方雄图大业。开国功勋之后,在太上皇一朝,已经被打压的快抬不起头来了。
勉强在位的也是些中庸之辈乾熙一朝提拔起来的新贵文臣,已经占据了朝廷的主导风向。
这也造就了自己父皇哪怕退位了,也依然能对自己处处掣肘根据这几年虽然也做过一些努力,不过收效甚微
东南的财政,九边的兵权,自己登基六年以来,不知道废了多少力气,都才收回了一部分,如今九边,他虽然掌握了大部分,但是,依然有能够掣肘的存在。
而且那时候自己这个皇帝穷的很,东南的财政大头没有在自己的手里,自己一直都不敢有什么开疆拓土的大动作。
面对北边蛮族的威胁也是一直被动防守的状态。面对东南糜烂的局势,也不过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好不容易下定决心搞一波新政,结果收效甚微
还好派出了贾琏这个奇兵,破开了东南僵局。如今要不了多久,整个东南的财政大权,自己就能回收回来
有了东南财政的支持,又稳定住了朝中的小动作不断的老八,狠下心来,弄掉老十四,整合西北。再给自己几年时间,未尝不能追亡逐北,成就一番帝王伟业
其实如果不是局势不允许,他也不想做一个在内彷徨的文皇帝。自古为帝王者,谁都向往开疆拓土,千古不朽的帝王功业。
不过,打江山难守,江山更难的道理,他还是懂的,只有做好守成之君,才能有开拓进取的时候
否则汉武帝和自己父皇晚年的教训,就是自己的下场。而且自己已经到了天命之年,多年以来的案牍劳形,自己的身体早就不如从前了
他心里面也隐隐知道他这一代,最大的可能也就是文帝景帝那样的铺路之君了
但是贾琏的出现,让他看到了锐意进取的希望。哪怕自己这一代完不成,自己的后继之君,若是能够拥有贾琏这样的利刃,未尝不能成为开拓之君
至于说出现主少国疑,权臣把持朝政的事情。在他这里是可以避免的,他的子嗣们,基本都是成年了。
尤其是他和自己便宜父皇都比较钟意的皇四子宝亲王李弘立,自小聪明伶俐。而且如今已经快要弱冠,自己再撑个十年,到时候根本不会有这个问题
那时候的贾琏也不过而立之年,正是得力的时候。所以这把宝剑,要想办法把他打造好,然后配上一个剑鞘,到时候用起来才会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红楼公子琏】最新更新章节〖第百十六回 平衡考量帝王心,回府难平伏凤威〗地址https://wap.x69zw.org/book/201/201935/1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