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道之九:物极必反(2/5)
变因为“道”的存在而表现出来的规律。从这个角度来,“可道”和“可论”的“道”,其实并非“常道”,不是“道”本身,而是“道纪”,或者换种法,是“自然规律”。
人类看不到天道规则,但可以总结自然规律。老子在《道德经》中,总结了“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企者不立,跨者不行”、“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等许多的“道纪”,即规律。这些规律都是朴素的、基础的、平常的,通俗易懂,但却经受了时间的检验,流传千古,影响深远。
《道德经》在贫道看来,其实老子通篇讲的就是以下方面内容:1、在世界的背后,隐藏着我们所不能明白的程序,也就是“道”;2、罗列了一些他总结的规律,也就是“道纪”;、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人类不能和“道”对抗,就象游戏中的玩家不能和程序冲突,否则就会“不道早已”,就会被清除出局,就会,换句话,就是不遵守自然规律,就会被大自然报复,就可能导致人类走向灭亡。
老子的观点,可以是令人匪夷所思,当时的人们,能听懂他意思的人恐怕也不多,更不用相信他的话了。老子:“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从这个“若存若亡”(即半信半疑)和“大笑之”,我们可以看出当时人们对待老子的态度,那简直就和看怪物差不多。即便是到现在,又有几个人真正明白老子在些什么,又有几个人相信他的话?
不幸的是,科学越发达,就似乎越能映证老子的思想。从老子自己的逻辑来,他的观点是不可能被证明的,而且他压根就没打算证明自己的观点,这也是《道德经》一直不被人们所理解的重要原因。然而现代“宇宙理论”关于宇宙起源的猜测,“混沌理论”关于“未来无法确定”的论断,似乎都和《道德经》不谋而合,科学界的疑问,能从《道德经》中找到合理的解释。
当然,这些问题关系的是人类整个种族的前途和命运,跟个人关系不大。我们还是来关心一下“物极必反”这个“道纪”吧,它和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可供我们在为人处世方面作为参考。
二、反者道之动
第11章《轮回之惑》中,韩立对于是否“世间真有魂魄轮回,灵昧不失的奇事”产生了疑问。
老子也认为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是一个循环或者轮回的世界,即“反者道之动”。他通过观察发现,事物的发展轨迹不是一条向前的直线或者曲线,而是循环往复的圆圈。在自然界,植物吸收土壤中的养分茁壮成长,春华秋实之后又重归于大地,是一个的循环;地球上的生物链也是一个个的循环;从一个无限的点开始向外扩张,扩张到极限后又收缩回原点,宇宙的生生灭灭也是一轮又一轮的循环。
与佛教的“”有所不同的是,老子所的“反者道之动”,仅仅天地万物演变轨迹的循环,其中没有精神不灭的法。
事物演变的轨迹是循环的过程,也就意味着其中存在一个顶点,到达这个顶点之后,就开始朝反方向运动,这就叫“物极必反”。比如人在年幼时是弱、无力的,随着他的成长,会越来越强壮,在到达一个顶点之后,又开始衰老,慢慢变得虚弱、无力。
人们的良好愿望是一直走上坡路,期盼月能长圆,人能长生不老。然而天地万物循环演变的轨迹,是“道”这个程序规定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无限风光在险峰”,很多人希望站在巅峰之上,享受一切尽收眼底的快感,所以费尽心思往上爬,衣食充足嫌官,位居将相望王侯。孰不知,位居顶峰之上,其实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就意味着再无发展空间,如果不能一直站在峰顶,就只有走下坡路。高处不胜寒,被众人盯着虽然风光无限,其实滋味未必好受,历朝历代的皇帝,短命的多,长寿的少,50岁以下死亡的占6%,看来也不见得是什么好职业。
在贫道看来,事物发展的轨迹有点象时钟,从6点到12点在走上坡路,从12点回到6点在走下坡路。所以大到人类种族的发展,社会明的发展,到个人的发展,都有必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盲目加速未必是什么好事,因为如果你一味只想着登顶,急吼吼地赶着把上坡路走完,爬到12点的位置,也就意味着接下来很快你就要滑回原点了,加速发展其实就是加快灭亡。与其这样,我们还不如顺其自然,慢悠悠地走,好好欣赏沿途的风景,享受人生的旅程。在我们这个世界,除了“道”之外,没有别的什么可以永恒,所以你急个毛呀,好好享受生活,就是你的人生意义所在,呵呵。
三、知止不殆
“物极必反”的道理对我们处世态度的启示,是要顺其自然,适可而止。
第5章《化焰》中,宋姓女子问:“韩师叔,那坠魔谷从古至今,不知多少元婴老怪进去后,都未生还过,我们这些结丹期修士进去后,真的有可能找到灵果,并安然退出吗?”
韩立回答:“那些修士之所以会在谷中陨落,十有**是贪心作祟,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凡人凡语】最新更新章节〖论道之九:物极必反〗地址https://wap.x69zw.org/book/211/211050/2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