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章寄予厚望(1/2)

京师贡院,明远楼。

明远楼楼高三层,是京城贡院里最重要的一个建筑,名字取自大学中的“慎终追远,明德而归厚矣”。

与别处的阁楼不同,明远楼是一个正方形的建筑,底层四面为墙,各开有圆拱门,四檐柱从底层直通至楼顶,梁柱交织,四面皆窗。

由于明远楼高达三层,故而登临楼顶四顾,整个贡院一目了然,是大明会试和北直隶乡试时考官号施令的地方。

值得一提的是,明远楼的大门两侧分别刻有“明经取士”和“为国求贤”采和能力如何,单单面对会试时的这种从容就是其他举子所不能比拟的。

当然了,韩爌现在对李宏宇和赵欣并没有敌意,原因自然是因为杨涟了,杨涟与吴亮嗣一样对李宏宇很是青睐,故而李宏宇在踏入仕途后也有很大的可能追随杨涟加入东林党。

“你们说,这科会试哪里的举子能脱颖而出夺得会元?”史继偕知道东林党和楚党都对李宏宇和赵欣感兴趣,他可不想涉入这个问题,因此语峰一转问道。

“显而易见还是南卷的举子。”吴亮嗣闻言沉吟了一下,微笑着向史继偕和韩爌说道,“如果不出意外,这次依然是你们江浙的举子夺魁。”

“这次我倒看好你们湖广的李解元!”史继偕笑了笑,目光落在了李宏宇的号舍上,意味深长地说道。

其实,会元不过是一个虚名而已,重要的是殿试的状元,殿试的结果才是举子们最想要的,决定了他们今后的仕途。

与其他举子相比,李宏宇和赵欣已经在万历皇帝面前崭露头角,故而只要两人能进入殿试那么李宏宇很有可能被万历皇帝点为状元。

毕竟殿试的状元、榜眼和探花由皇帝钦定,与会试成绩并没有关系,历史上殿试的状元不是会试会元的情形比比皆是。

故而史继偕认为主要李宏宇和赵欣坚持到了最后,那么一定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有着其他应试考生所没有的巨大优势。

吴亮嗣自然明白史继偕的言外之意,脸上浮现出一丝惬意的神色,李宏宇不仅上了平辽策而且还成功地从案中脱身而出,万历皇帝肯定对其印象深刻,故而等到殿试的时候将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韩爌的嘴角也挂着笑意,如果杨涟能把李宏宇拉进东林党里那么无疑将成为东林党年轻一代的翘楚,届时对与齐楚浙等党派的党争大有裨益。

李宏宇自然不清楚三位考官对他品头论足,进了号舍后他就专心致志地查看考卷,当务之急自然是答题了。

对于李宏宇而言,两天的考试时间跟三天的考试时间并没有多少区别,反正他只要一天就能把考卷答完。

与湖广乡试时的情形一样,考卷上面列了三道从论语、中庸和孟子中选的题目,以及五道从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中选的题目。

看来主考官们也不怎么喜欢大学,由于大学字数太少故而两百多年来考官们能从上面出的题目基本上已经出完了,很难再找到什么好题目。

当然了,无论是三道“四书”题还是五道“五经”题,考生们不需要全部作答只需从中选择一题即可,要不然的话还不得把那些考生们给逼疯了不可。

“四书”题答题的规制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无论内容还是行文的格式都有严格的要求。

而“五经”题则没有那么古板的要求,考生们可以自由挥,以诠释对自己所学“五经”的理解。

乡试时,李宏宇和赵欣选择了冷门的礼记和春秋,那样做既是为了还方云等人一个人情,同时两人也对各自的实力充满了信心。

不过这次可不一样,李宏宇和赵欣肯定会选择的“五经”进行应考,只有在“五经”上打败会试中的竞争者的话那么才能使得天下的读书人拜服。

因此,李宏宇这次选择了“五经”中最火的诗经的题目作答,而赵欣选择了易经的题目作答,很显然两人之前经过商议,避免在同一个“五经”上厮杀,以争取成为“经魁”。

由于会试的流程与乡试相同,故而会试的批卷官先也会把“五经”试题中每一经中成绩最好的人挑出来,五经更占其一,成为会试的“五经魁”。

这五人自然是会试的前五名,然后根据“四书”题目来定五人的名次,其中最优秀者自然就是会元,这将考验考生们能力的高低。

至于五人后面成绩的排名,跟乡试时一样,考官们会根据会试三场考试的综合情形来定夺,其中第一场考试的成绩所占比重最大。

与乡试时不同的是,会试只有第一名被称为“会元”,其余名次的考生并没有什么称号,这是因为会试是为接下来的殿试服务的,故而考生的最终名次将在殿试后决出,没有必要给那些贡士什么名分。

不过,虽然官方没有做出定制,不过读书人私下里依旧把会试的前五名称为“五经魁”,而第六名称为“亚元”。

这是因为,会试考的是考生的综合能力,而殿试只是考时政而已,故而在文学上造诣的高低看得是会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权驭大明】最新更新章节〖第233章寄予厚望〗地址https://wap.1234u.net/book/219/219037/2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