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6 21.01.16(1/2)
宴后三日,毓秀着宰相府拟旨将新科进士编入各部,众人本以为她会刻意冷落南宫系的武士,不想她竟顺遂几人所愿,将其尽数编入御林军。
姜郁对毓秀的作为虽不苟同,却并未多言;凌音与华砚担忧此举会引狼入室,为来日惹出不必要的麻烦,皆极力反对。
毓秀安抚二人道,「军系派系成风,尚武之人即便不投靠世家,也不敢贸然与南宫氏划清界限,否则便难有出头之日。这几人敢在南宫秋获罪之后参考科举,可见其心怀坦荡。所谓用人不疑,不妨给他们一个机会。」
凌音顾虑颇多,本想再劝,却被华砚一个眼神阻止。华砚心知毓秀心意已决,多劝无益,他二人便不再多言。
相比武进士顺遂心愿,文科进士的入仕之路却颇有波折。
毓秀在恩荣宴上询问过众人的入部意愿,默默记下,之后与吏部相商。她原本是想看一看何泽等人会如何行事,结果不出所料,新科进士之中但凡出身显贵世家的新官大多分配上佳,外籍士子和寒门士子的安排却并不尽如人意。
在此之前,新官入部的分配大多依据其派系出身、之后才是人品才学,这本是吏部旧例,也是官场之中不成文的潜规,众皆晓之,久而久之,便也没有人再有异议。
姜壖一早料到毓秀会拿新科进士做文章,特别吩咐何泽等人照章办事,切莫让人抓住把柄。谁知不出几日,新入仕的外籍士子还是上了联名奏折,陈诉自初元令颁布之后入籍、参考以及之后入部的种种不公。
毓秀下了早朝,侍从将新呈的奏章送到勤政殿,她批了两封就将其余的交给姜郁代批,自己靠在一边读孙子。
姜郁读到外籍士子的奏折时,十分犹豫是否要与毓秀商议。
毓秀见姜郁神情有异,欲言又止,就放下手里的书笑着问一句,「怎么了?」
姜郁皱着眉头将奏折递给毓秀,「陛下向来忌讳臣下联名上折,这些新科进士才入部,就敢不知天高地厚地兴风作浪,恐怕会引起众怒。」
毓秀接过奏折细细看过,收敛笑意正色道,「伯良以为此事该如何处置?」
姜郁叹道,「初元令实行一年有余,本籍官员与士子本就怨声不断,户部也因外籍士子入籍之事饱受压力,朝中动荡不安,外籍清流又平生事端,于社稷安稳无益。」
毓秀点头道,「前朝不止要有制衡,更要求人和,若派系对立,党争不休,本籍与外籍之间相互敌视,便于朝纲无益。前番因林州案与舒家贪墨案,各司部皆有震动,好在恩科顺遂,并无枝节,但若宰相府与吏部不能妥善处置新官入部之事,朝中恐怕会再生波澜。」
姜郁冷笑道,「新官的分派任免暗藏陈弊,加之外籍士子的仕途之路比本籍士子多了许多曲折,即便得入官场,也注定无缘高衙肥差,这本是众皆预料之事,若陛下太过执着于水至清,难免会触动***之权,引发各部反弹。」
毓秀凝眉思索,没有马上回话。
姜郁见似笑非笑地摇摇头,不再多言。
等他批完两封奏章,一抬头,却见毓秀还保持着之前的姿势若有所思。
姜郁传侍从进门,为二人换茶,毓秀这才重展笑颜,翻书来看。
晚膳时分,姜郁批完余下的奏章,就只剩那一封联名的奏折还未落朱批。
毓秀刻意将奏折放在一旁,等候处置。
姜郁猜到毓秀心中另有打算,并未出言催促,二人在勤政殿用过晚膳,他便自请回宫。
姜郁去后,毓秀谨慎地在奏折上落笔提批,随后命人将奏折送回宰相府。
周赟询问毓秀欲起驾去哪一宫,毓秀想了一想,笑着回了一句,「永乐宫」。
周赟才要传旨,身旁的小侍从上前对他悄悄说了一句话。
毓秀见周赟微怔,就笑着问一句,「有什么话不能明言,要窃窃私语?」
周赟躬身道,「皇后殿下现下并不在永乐宫中。」
「哦?那他在哪?」
「侍墨回报,殿下正在东宫赏花。」
毓秀一皱眉头,点头笑道,「如此更好,摆驾去东宫。」
周赟躬身领旨,吩咐宫人为毓秀备软轿。
毓秀带人来到东宫,进门时,姜郁正坐在院中饮酒赏桃花。
毓秀屏退众人,独自一人走上前,笑着对姜郁说一句,「伯良既有赏花的雅兴,为何不请我同来,一人独乐,难免萧索。」
姜郁起身对毓秀行礼,迎她一同入座,召侍从前伺候茶水,讪笑道,「臣也是路过东宫时临时起意,想略坐一坐,自斟自饮虽萧索,却也别有一番意趣。」
毓秀低头喝一口茶,似笑非笑地问姜郁道,「如此说来,朕来的不巧?」
姜郁连连摇头,「臣绝无此意。」
二人相视一笑,面上的表情都有些耐人寻味。
一阵风吹来,几瓣桃花瓣飘落到石桌之上,恰巧有一瓣落进毓秀茶杯中,她脸上的表情不自觉就多了几分温柔。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九龙章】最新更新章节〖406 21.01.16〗地址https://wap.1234u.net/book/220/220111/4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