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树林里的女孩(1/2)

树是绿的,河是清的,天是蓝的,山坡上,田野里,绿绿的,一片片的,一畦一畦的,一垄垄的庄稼,正在茁壮有力的生长,柳树荫下是阵阵的笑声,老人,妇女,孩子,组合成了一副温馨和谐又热闹的画面,几个没事可做的男人躲在一家人家墙角下的荫凉处,下着象棋,这个时候,田间没有什么事情做,农民们是清闲的,他们也懂得如何去享受这份清闲,聊聊天,喝喝茶,下下棋,这是最悠闲最娱乐的生活方式。

小河里的水清的见底,偶尔几只鱼虾游过,引得孩子们一阵手忙脚乱,却没有逮住几只,但是,他们却乐此不疲。小河的岸边有一片小树林,白杨树稀稀疏疏并不是很多,但是,却足够遮阴凉了,由于这几年喷药喷的及时,毛毛虫都很少见了,所以,经常也会有做完了农活的人在里面乘凉,不用担心毛毛虫突然落到身上来,但是,相对于对岸柳树下的喧哗热闹,这里显得异常安静,甚至,连蝉的叫声也很少。

今天这片树林里,没有做农活累了休息的人,却有一个十几岁的女孩,依坐在一棵树下,捧着一本红楼梦正聚精会神的读着,她叫林鹿儿,今年十三岁岁,读初中二年级,一双大大的眼睛,长长的睫毛,不算高又不算矮的鼻梁,嘴巴饱满圆润,她不是个非常漂亮的姑娘,却比较耐看,此时,她的表情非常严肃,大概是受,一动也不动,只有两个眼睛咕噜咕噜的在文字上扫过,她的旁边是一个粉红的书包,有点旧了,却很干净,身上穿了一件棉布的淡绿色连衣裙,也依然是很旧,却很干净,脑后梳了一条马尾辫,用两个白色绒球扎起来的,整个人看来比较文静。

白杨树的叶子在她头顶处沙沙的响,她却丝毫不受影响,看的非常认真,不一会儿,她已经翻了好几页了,她叫林鹿儿,难道叫林鹿儿的女孩都喜欢树林吗?都喜欢到书林里来看书吗?当然不是,林鹿儿的妈妈叫周文欣,是一名小学老师,由于,早年丧夫,一个人把女儿拉扯长大,深知生活的劳苦和成长的艰辛,她对女儿的管教可谓是费尽心思,用心良苦。周文欣觉得,红楼梦虽然是四大名著之一,可是,对于十三岁的女儿来说,未免太过深奥,尤其里面的那些勘破红尘的悲凉,人性的丑陋,以及林黛玉的悲观,贾宝玉的多情,都不适合十三岁的女儿来看,如果,非要看也得等二十岁以后才能看。可是,自从在好朋友李小霈家翻了几页,就不能罢手了,那里面的人物,里面的诗词歌赋,宝玉和黛玉之间的感情,让她欲罢不能,这是一本极好极好的书啊,要等到二十岁,妈妈你也太过分了,林鹿儿却等不及了,她偷偷的用平时积攒的零用钱到书店买了一本,买来就爱不释手的早读晚读,但是,一定是在妈妈的视线之外看的。

今天,她谎称是到李小霈家写暑假作业,结果,偷偷把红楼梦放进了书包里,带到了这片安静的小树林里如痴如醉的读起来,临走前,周文欣叮嘱十二点之前要回家吃午饭的,她对林鹿儿的关心有种过分管制的迹象,虽然,林鹿儿并不敢怎么悖逆她,但是,难免会觉得压抑,憋屈。幸亏她是个乐观的孩子,不然,在这样长久的一厢情愿的管制下,正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多少都会做出不同程度的反抗来的。也许是因为从小就没有了爸爸的原因,林鹿儿非常了解妈妈的辛苦,任何时候,她都是听话的,但是,她会在背后偷偷的反抗,但是,因为反抗的效果不明显,所以,她还是妈妈以及他人眼里的好孩子。

好孩子的定义是什么?林鹿儿也经常问自己,学习成绩好,不打架,不骂人,有爱心,有责任心,爱国家,听爸爸妈妈的话,这就是好孩子吗?虽然,好孩子做的有点累,但是,要让自己变成一个坏孩子,学习成绩很烂,喜欢打架,骂人,不听爸爸妈妈的话,我行我素,不在意别人的想法,她还真的不愿意,她想起了李小霈,每次成绩都是倒数,虽然打架不至于,但是,喜欢和人吵架,不听把爸爸妈妈的话,不爱护自己的弟弟,经常和弟弟抢玩具,抢吃的等等。但是,对她却很好,什么好东西都愿意和自己分享,那么她不应该是个坏孩子,林鹿儿通过自己的私念把学校里家里让老师,同学以及爸爸妈妈头疼的李小霈拉出了了坏孩子的行列,她虽然顽劣,但是,对自己好,况且一向严格的妈妈也并没有阻止她们两个来往。可见,李小霈并不是个坏孩子,她在好孩子和坏孩子的中间,也挺好的。林鹿儿为好朋友感到高兴。

此时此刻,林鹿儿虽然有点废寝忘食,但是,她还不至于忘记时间,她就算忘记时间,也不会忘记回家,就算忘记了回家,也不会忘记家里妈妈的叮嘱,十二点之前要回家吃饭,林鹿儿看看手表,十一点四十七分,还来得及,但是回家之前要先去李小霈家串串供,以免以后,问起来,被精明的妈妈识破。

林鹿儿把红楼梦藏到书包的夹层里,外面是暑假作业和几本周文欣给买的复习资料,已经在昨天晚上作了几页了,所以,就算妈妈突击检查也能应付过去。她站起身来,拍拍裙子上的土,由于坐的时间太久,腿有点麻,她用力踢了踢,跳了跳,好一会儿才缓来。

就再这时,她听见有人在喊她。“林鹿儿。”

.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雪的鹿儿】最新更新章节〖第一章 树林里的女孩〗地址https://wap.1234u.net/book/222/22276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