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翊顿时来了兴趣,他急忙问道:“文和知道王老先生都有哪些治理西凉的办法吗?”
贾诩点点头,说道:“我的老师曾经师从王符王老先生学习治国之策,说起来,我还是王老先生的徒孙,当然知道了。主公愿意听吗?”
“愿意听,愿意听。”李翊笑道,“西凉的事情非常复杂,辽东虽然跟西凉相隔万里,但也同样复杂。所谓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我非常想知道王老先生的高论。”
贾诩想了一下,说道:“西凉是大汉国的西部边陲,治理西凉当然离不开治理大汉国,所以我还是先说说老先生关于治国的策略,主公认为如何?”
“这样最好了。”李翊笑道,“就是劳累文和了。”
贾诩稍稍思索了一下,慢慢说道:“本朝中期以后,外戚当政,宦官专权,朝政**黑暗。特别是安帝以后,又连年对羌族、鲜卑族等少数民族用兵,加上水灾旱害频繁生,导致国库空虚,民穷财匮,饿殍遍野。老先生认为在这种情况下,要重振大汉雄威,必须要尊贤事能,革新吏治,农工商并重和反对奢侈淫乐,在人口问题上要重视移民戍边。”
虽然并不完全认同贾诩的话,李翊非常清楚,造成大汉朝国库的根本原因,既不是对外用兵,也不是灾害频繁,而是大汉国的立国之策——过于重视世家门阀的问题,但此时显然不是跟贾诩他们争论这个问题的时候。
李翊急忙说道:“文和可否详细说说?”
贾诩笑笑,解释道:“老先生一贯坚持以气为本的宇宙生成论,他认为一切自然现象‘莫不气之所为也’。网?在天人关系上,老先生认为‘凡人吉凶,以行为主,以命为决’,强调人为的重要。在对事物的认知上,老先生反对圣人先知说,他认为即使是至圣、至材也不是生而知之。生来就什么都会干的。”
李翊一愣,心说没想到这王符老先生竟然是一个唯物主义者,这在古代可是极其少见的啊。
有些可惜的是,他并不是一个纯粹的唯物主义者。其主流是孔、孟的儒家思想,掺杂了一些道家和法家思想。就是说先秦思想对他影响极深,也很难摆脱西汉传统的影响。譬如董仲舒的“天人合一”或“天人感应”。
不过,他面对的现实与西汉的贤良文学以及董仲舒的**比较起来,就又有了不少的变通和展。
李翊大声说道:“对。对,老先生说得好。孔圣人难道生下来就是无所不知吗?但是现在许多人说到孔圣人,好像孔圣人生下来就是圣人似的,谁都不能说什么忤逆之言。老先生说得好啊。你接着说,接着说。”
贾诩继续说道:“老先生强调‘国以民为基’,主张德政教化,但也提出来重视要法治。他主张君者应‘顺天心’即顺民心。基于这个前提,老先生在经济方面提出了富民说,把富民作为义。”
“真的?老先生真的这么说的?”李翊愈感兴趣了,一拍案几。大声说道,“王老先生说得真是太好了。富民,民不富,国家怎么会富嘛。? 和,你就别拍我的马匹了,还是好好说说王老先生的事情吧。”
李翊自己知道自己的事儿,自己之所以重视工商,不过是因为他后世的见闻。可王符就不同了,作为土生土长的东汉人,他能够有这样的认识,那才是真的难能可贵。
贾诩停了一下,整理了一下思路,接着说道:“跟主公一样,王老先生也是极力主张德政教化,他非常重视对百姓进行教化。他认为对百姓进行教化,不仅是立国的基础,也是提高大汉人的道德情操,使社会风气淳朴,安定社会秩序的根本。他认为王者统世,必须要观民设教,这样才能变风易俗,以致天下太平。老先生认为教化也有本末之分,他说只有对人们进行正直的教育,诱导向善,他们才不会违法乱纪。反之,对人们施以奸邪的教育,‘学淫则诈伪’,就会败坏社会的正直风尚,不利于大汉国的安定和富强。”
“马融和张衡等大儒认为老先生主张加强对百姓进行教化,是继承了前人的观点,但老先生的教化也有本末之分的说法,则是前无古人的,是一大创举。”
军帐内鸦雀无声,众人都在想着王符的理论和主张。
“文和,能不能再具体说说老先生治理西凉的办法?”李翊沉思良久,缓缓问道。
贾诩点点头,说道:“刚才主公说辽东的情况跟西凉有很大的相似之处,诩颇有同感。如果主公一直在北疆总督军政,用老先生的办法,再加上一些主公的改进之法,十年之内一定可以稳定北疆,让北疆的百姓都过上好日子。”
“王老先生是西凉的边民,他在《潜夫论》中,特地用了四个章节讨论了帝国的边患问题,老先生分别命名为‘劝将’、‘救边’、‘边议’和‘实边’。老先生认为朝廷在与羌族等外族的战争中,采取放弃边地,迫使边民内迁的政策是错误的。这种退缩的政策不仅给边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很大损失,还给敌人造成了可乘之机。”
“老先生认为塞外羌人屡屡入侵以及现在整个西凉的归属羌人、汉人的大叛乱,其根源就在于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