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抵达清化(1/2)

或许是顺风顺水的缘故,拓殖船队出之后保持了较高的航,在当天中午便经过了崖州以南的外海地区,傍晚时分顺利抵达了莺歌咀。??? ◎№ 网? 船队指挥王汤姆通过电台与“商运1”上的海运部人员商量过之后,决定仍然要连夜赶路,继续向西航行,不过航得放慢至少一半。如果夜间行船时船队生了离散,那也是个极为麻烦的事情,降低航也是为了便于各条船能在黑夜中保持航向一致。

至于如何能在夜间航行时辨识正确的航向,有“飞号”上的一帮老船员在,这个问题倒是难不住穿越众,其他船只只要跟住“飞号”就行了。为了能让船队中的船只在夜间易于辨识领航船,“飞号”的桅杆顶部特地加装了一个硕大的环形1d灯具,这个照明灯用太阳能电池板供电,入夜之后打开,在天气晴好的状况下,两海里距离内都清晰可见。而其他的各条中式帆船的桅杆和船尾上也挂上了成串的灯笼,以便让周边其他船只保持合理的航行间距,避免在夜间航行中碰撞到一起。各艘船上都有拿着对讲机的穿越众,一直通过无线通信联络来保持船队的夜间行进队形不至于太过松散。

这个时代的中国船只出海,船长和船员们主要是依靠记录了各种航线的“针簿”和较为原始的罗盘等工具来辨识航路。“针簿”相当于是文字版的航海指南,除了记载有各处港口之间的航线、航向和航行时间之外,更有各处港口的海水涨退潮时间,航线上需要注意避让的暗礁险滩等等水文资料。

不过这种“针簿”中所记录的航线往往都只限于制作者熟知的几处地方,而且不同的“针簿”制作者对于同一条航线的描述可能有较大的差异,并没有一个相对比较客观的标准。§§№ 卐资料,并且有着后世制作的各种先进航海仪器,能够准确计算出船只的航线路线,不需要再用“针簿”中记录的“观星望斗法”来辨识夜间的航行方向。

当晚船队保持着三节左右的平均航,继续向西偏北方向行进。降低了航之后,船员们分为两班进行轮流休息,不过他们睡觉的地方也只能在甲板上,以备不时之需。有了前面闪闪亮的领航船,各艘船上的船长们倒是因此而轻松了许多,他们无需耗费精力在黑夜中辨识航向,只需指挥船只跟住前面的领航船就行了。

第二天早上,领航船用六分仪测算了经纬度,得出的结论是昨天这一晚的行进距离大概只是莺歌咀至清化之间的四分之一而已。船队在天明后还不得不临时停了一次,从各条船上转移了数名严重晕船者到“飞号”上。相较于同时代的海船,双体结构的“飞号”在海上的航行中的确要平稳得多,这样做也是为了让这些倒霉的人能在接下来的时间里能够稍稍轻松一点。

接下来的一天中船队全前进,但在天黑之前也只跑出了不到一百海里的距离,考虑到这里离越南东岸还有大概四十到五十海里的距离,船队决定继续再熬一夜,这样就能在第二天上午抵达越南东岸进行休整了。

船员们不得不强打起精神,继续连夜前进。卍打了个大大的哈欠,丢下手里的铅笔道:“这一趟可比上次过来幸苦多了,在我记忆中已经很久没有连续驾船过四十叹道。

王汤姆虽然还不太清楚海运部的建造计划细节,不过想想海运部在这艘船开建之前就在内部讨论了大半个月,那么肯定不可能完全照搬中式帆船的旧有设计方案。从船体结构来说,v型船身和水密隔舱的使用让中式帆船已经远远领先于这个时代,当下并没有大幅度改进的必要,顶多只是加大一下船体的长宽比,那么最有可能的改动之处就是在桅杆和船帆的设计上了。

众所周知西式帆船在海上的航更快,这跟西式帆船使用的船帆有极大的关系,通过加高桅杆,增加桅杆数量来加大船帆的受风面积,从而提高航。但中式硬帆船是没法轻易加高桅杆的,如果桅杆长度过船体长度,那就等着翻船好了,所以相较于竞争对手,中式帆船的船帆面积一般都比较有限,这样也就变相地限制了船所能达到的最大航。

当然西式帆船的缺点也极为明显,由于加高了桅杆,就必须使用大量的支索来拉住桅杆,这将大大地限制西式横帆的转动角,让船只无法有效地利用侧风和顶风,以至于所谓的快帆船也只能在顺风情况下才能拥有比较快的航。同时由于帆具索具的复杂化,甲板上需要的操作人员也大大增加,这其实也就变相降低了船只的续航能力。而中式帆船的船帆面积虽然相对较小,但胜在操作方便,只需少量船员便可以驾驭,而且几乎各个方向的来风都能利用上。但至于说两种帆具该如何揉合到一起,取长补短,王汤姆这个航海专家却是没什么好主意,毕竟这种牵涉到船舶设计和流体力学方面的专业知识并不是他所擅长的领域。

在海上度过第二个不眠之夜以后,领航的“飞号”终于在第三天清晨从望远镜中看到了越南东海岸的地平线。这个消息通过步话机传达到其他船上之后,引来了疲惫不堪的船员们一片叫好之声。

拓殖队指挥部一帮人经过商议之后,决定先到上次考察队停靠的清化河入海口,看看那里现在的难民情况如何,然后靠岸休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1627崛起南海】最新更新章节〖第140章 抵达清化〗地址https://wap.1234u.net/book/260/260971/1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