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土著眼中的外来户(1/2)

于小宝今年十六岁,是土生土长的榆林人,老娘在他两岁的时候就生病死了,之后便是老爹于大山靠着打渔把他慢慢拉扯大的。◎?网№ №№?前些天于小宝跟着老爹去了趟崖州城,把前两个月从渔获中拣出来的七名。

上船之后于小宝更是现这船除了甲板是木制的,船身非金非木,光滑坚实,竟不知是何物所制。正看得入神之际,船舱里突然钻出来一个金碧眼白肤的高大男子,于小宝身后的小伙伴一声惊呼倒退了两步,差点从船舷边直接翻下海去。于小宝倒是镇定得多,手死死抓住了船舷边的护栏,不过脸色也已经吓得苍白。。于小宝注意到这些人头上都带着一顶奇怪的小圆帽,形状贴合头部,额前却伸出一个奇怪的拱形帽檐,不知是何道理。还有些人眼睛被两片黑得闪闪亮的东西盖着,看起来样子十分古怪。

于小宝的一个同伴等得无聊,便也蹲下身去帮着整理渔网,不过他迅就拉了于小宝一把,指了指甲板上铺着的渔网。于小宝这才注意到短毛所用的渔网与他们平时用的完全不同,不但大而且坚韧,并非亚麻或者粗布所制,网眼大小一致,于小宝以前还从未见过做工这样精致的渔网。

整理渔网期间,另一艘形状相似的单桅帆船也慢慢停到了旁边,于小宝注意到新来这艘船比自己所在这艘还要大一号,而且船上同样也有高鼻深目的夷人走动。这些人偶尔嘴里会叼着一根点燃的白色小棍,还吞云吐雾似乎颇为享受的样子。于小宝在崖州城里见过有抽旱烟的老爷似乎便是这样,不过老爷们用的是旱烟杆,可不是短毛这种直接叼在嘴上的小棍。另外短毛用来点火的火折子也颇为精巧,一个不到掌心大的小铜匣子,“叮”地一声打开就有火苗冒出,用完把盖子一按就可以放进衣兜,十分的方便。

于小宝刚学会走路就跟着老爹上了渔船,十多年下来,对这片海湾里的渔情真是再熟悉不过了,而另外两个小伙伴也和他的情况差不多。三人很快将两条船带到了离港口不过两三里的一处海面,指指点点的让短毛下网。于小宝现短毛的捕鱼方式也跟他们不太一样,两艘船相隔数丈,将渔网连在两船之间拖着,转了一个大圈就往回驶去,而船上的短毛们似乎根本就没打算查看一下网里的收获。

“这样就行了?”于小宝看得眼睛都快鼓出来了,这未免也太草率了吧?要是没打上鱼来,自己会不会被这些短毛痛揍一顿?

船到了岸边起网的时候才真是把于小宝吓到了,原来一网可以打上来这么多鱼!这少说也有两百……不,三百……不,少说也有快五百斤了!

当然了,于小宝震惊之余也很快想到了即便自己采用同样的办法,船小网小也捞不到那么多的鱼,稍微大点的鱼甚至能直接挣破渔网脱身,哪能像这些短毛的渔网一样的牢固!

这一网的渔获也大大出乎了船员们的预料,王汤姆立刻拿起对讲机向指挥部求援,于是原本在码头卸货的人们不得不暂时停下手上的工作,先帮着船员们和炊事班一起处理这好几百斤的渔获。

这一网拉上来,各种鱼虾蟹玲琅满目,让一些一直生活在内6地区的穿越众们大开眼界。炊事班甚至从“新世界号”的厨房里带来了调味料,挑了七八条个头合适的鲷鱼、鲣鱼,在港口边现场做起了生鱼片,来帮忙处理渔获的人都是见者有份。这种纯天然无污染的食物自然立刻得到了穿越众的追捧,一盘鱼片切好端出来没几下就被抓完了。为了大家都能享用到新鲜的渔获,执委会不得不通知炊事班多制备一些,等下派车送到一号基地的工地上去。

于小宝看得眼馋,也跟着挤在人群中拿了两片来吃。生鱼片这东西其实并不稀奇,于小宝从小也吃得不少,只是以前的吃法一般都是蘸一点自家的粗盐,没有这些短毛那么多的调料可用。

陶东来不知什么时候也跑到了港口这边帮着分拣渔获来了,一边做事还在一边骂:“特么这种海里随便捞的东西,以前就愣敢开价几百上千的卖……老子以前来三亚,出来吃饭就没一顿不被奸商黑的!现在可爽了,吃一堆扔一堆特么都没人管!”

“陶东来同志,可不要浪费粮食啊!要知道这海里的东西对我们也都是宝,就算是鱼骨头,也可以磨粉当饲料添加剂用的。”

陶东来回头一看,居然是农业部的袁老爷子,当下赶紧招呼:“那个谁!赶紧给老爷子搬把椅子过来!”

“不用麻烦了,陶总,我就是有个事跟你说一下。”袁若修摆摆手道。

“叫我小陶就行,老爷子有事就请说吧!”陶东来的态度很是谦虚,毕竟袁若修是整个穿越团队中年纪最大的一员,而且又是农业部的席专家,无论于私于公,陶东来都得对他保持足够的尊敬。

袁若修指了指旁边舔手指的于小宝:“现在人手都在工地上,农业口暂时没事可做,我听说这孩子住的地方开垦了田地,打算去看看情况,你觉得怎么样?”

陶东来犹豫了片刻便答应下来,不过他也提出了条件:“老爷子你要去也行,但必须让军警部的人和你一起去,好歹也有个照应。”

于小宝从翻译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1627崛起南海】最新更新章节〖第十六章 土著眼中的外来户〗地址https://wap.1234u.net/book/260/260971/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