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哥,恭喜您了,多年以来,家中之人一直有人说您为了自己的私欲,利用家族的资源培养一个外姓子,现在看看,没有不凡贤侄,我们怎么重现这往日的荣光,虽然朝中大员并没有亲自到访,可基本上所有人都派人送来了贺礼,来人都是各家中重要之人,可见他们对于不凡贤侄的重视了。”
相对热闹的外面,书房中却显得有些冷清,当然了,这种冷清也只是相对,在做之人除了极个别的几个之外,其余人等脸上都洋溢着兴奋的笑容。
听到王炳忠的恭贺,王炳坤心中却是百感交集,当然了,更多的却是欣慰,最初对待段简,也只是看在段墨救了他一命的情况下,后来发觉此子也只是一个平庸之人,虽然有些不忍心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他,却因为不愿意违背誓言,只能强硬着忍下了,幸好,此子虽然木讷,胆小,却心性不坏。
没想到,就是这么一个毫不起眼的小子,在一张疯病之后,居然像是换了一个人一样,来了一个彻底大变样,无论是性情还是为人处世的方法,更是有了十足的长进,不仅机灵百出,在波澜诡异的官场上居然也行走顺利,让曾经极为庞大的王家,居然也会因为他的缘故而受到关注,如此巨大的变化,怎能不让王炳坤心生感慨。
“哎,话是如此说,可这一切也不是白来的,不凡有今天的造化,都是他一步一步努力奋斗过来的,就说这次,江南天道教叛乱,数万大军搅和的整个江南道一片混乱,连朝廷都束手无策,却被他带着区区数千人给平定了,听起来觉得没有什么,可仔细想想,这其中蕴藏着多少风险,又岂是我们这些躲在长安城中之人能够想到的,每每想到这里,某就觉得心痛无比。”王炳坤说道。
“五哥,您看现在我们王家又重新崛起了,是不是该做一些动作了,别的不说,就说我们前段时间被其他几家抢了的生意,正好趁现在拿回来,要不然,过段时间,还不知道会会怎么样呢?”就在众人颇为兴奋的时候,一个有些丧气的声音说道。
不是别人,正是王炳坤的明经历了数千年之久,可因为人口或者其他原因,真正被开发的地方,只有关中,关东,以及中原等北方之地,而相对偏远一些的南方之地,就成为了‘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也正是因此,数千年来,无数王朝的争霸或者战争,主战场都在北方之地,这也导致了在华夏人心目中,北方就是正统,而南方之地就是偏远之地,这种情况一直道现在都没有改观,即使北方大多数人吃的都是从江南运来的两米,他们这种想法还是没有改变。
而所谓的‘五姓七望’更是如此,他们也一直在北方之地进行争夺,如果是曾经的那种强大的王家的话,即使北方之地的争夺在激烈,也有王家的一席之地,可现在不一样,王家明显底气不足,在和其他家族争斗下去,那就只有一条路可走,随着不断的付出而得不到回报,最后破败,被人家彻底吞并。
所以,在段简看来,最适合现在王家发展的地方就是将来注定会越来越兴盛的江南之地,段简可是知道,虽然在唐朝之时,朝廷有意打压江南,可随着时间的发展,江南的重要性却越来越大,最后,彻底成为了影响朝廷的一股强大势力,这点从武则天当政时期,不断有江南来的官员入住朝堂就可以看出来,而这点在武则天以前的大唐是基本看不到的。
除了这点,段简还有一个想法,王家虽然比先前虚弱了许多,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破船还有三千丁,王家的势力在北方来说,不如其他家族,可到了江南,那就是巨无霸的存在,有了王家的巨大资源帮助,段简就能够在短时间内,将‘占城稻’快速的进行推广,到时候,一年两熟。甚至三熟的高产稻种,不仅能够给段简带来极为丰厚的政治回报,对于王家来说也是一个重新崛起的机会。
可惜的是,当时这个建议却没有得到王炳坤的同意,认为段简纯粹是杞人忧天,当然了,这其中也包含了‘故土难离’这种古老思想的影响,以及段简身份的影响,毕竟当时的段简只是一个县令,还没有现在如此的显赫名声。
可现在不一样了,听了王炳孝这番关于朝堂的议论分析,以及段简身份的转变后,王炳坤突然觉得,段简当初的提议还是有几分可行性的。
“哦,这是不凡贤侄说的,他真的说,能够找到那种一年两熟或者三熟,还十分高产的稻种不成。”相对于王炳坤所言的王家道江南去发展,王炳孝最感兴趣的还是高产的‘占城稻’。
要知道,华夏历来就是一个土地贫瘠的地方,所以,农业和粮食就成了制约华夏发展和历代王朝的头等大事,如果真的有人发现这种高产的良种,那么不仅对于大唐和大唐百姓,对于整个华夏都是极大的影响。
“不错,不凡前天的来信已经说明这点了,段水已经从占城取回了这种稻种,而现在不凡已经是苏州长史了,看情况苏州恐怕要很长时间没有刺史前去,所以,如果不出意外的话,不凡恐怕已经开始培育种苗了,等到明年初,效果如何,究竟有没有那么神奇,就能够得到确切的消息了。”王炳坤答道。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