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场会盟从化等客观物质方面,还不足以形成一个语言、习惯、风俗、祭祀等相似的人的想象的共同体的国家,那么为什么不可以在这个物质条件一天天成长的同时,利用舆论也让人的思维方式跟上物质变革的度呢?从而在物质条件达到后水到渠成,亲族一体,盟权威,理所当然。
没有任何事是理所当然的,只是一种习惯性思维的延伸。
譬如这个时代,大部分人不会去琢磨,为什么非要去崇拜祖先?在他们看来,崇拜祖先,就像是天上有太阳地上有月亮那样理所当然。
哪怕是道德,也是如此。孝敬父母,理所当然。可是细细究来,未尝没有因为不孝敬父母,那么等自己老后子女就不会赡养自己这一层阴暗的内核在其中。
这种习惯思维的初始,是为了人的动物性毁灭人类自身而出现的约束。
在阶级出现后则沦为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的补充,以舆论的形式造成底层的普遍相信,辅助以孝敬父母等原始道德夹杂其中,将想要灌输的和人类共有选择的融为一体。
大多数人是只有好坏之分这个思维方式的,不赡养父母是坏的,为什么坏?因为违反道德,大家都赡养。由此推出违反“大家都这么做”这个规矩的,就一定是坏人。坏人是不好的,我们不要去做。
当“大家都这么做而且这是理所当然”的东西中掺杂了一些上层人想让大家都这么做的东西,黏在一起不能分割造成定义混淆的时候,就是舆论宣传成功的时候。
各个氏族的虎生虎猫生猫的理论也好,陈健想要的亲族一体也好,都是这样与那些底层都接受的东西混淆在了一起。规矩中五分是已经理所当然的屁话,另五分则是和那些融合在一起,争取成为理所当然。
陈健一共提出了三十条规矩,从第三次开始就是暗投,三十条规矩被通过了十七条,十三条被否决。
被通过的规矩包括货物在各个城邑流通,任何城邑不得阻拦不得征收税赋;城邑之间的亲族可以自由往来交换;各个城邑需要派出祭司等前往大野泽学习文字等等。
有着共同的利益基础和威胁,很多规矩是可以通过的,但如果去年冬天大会盟成功,只怕这些规矩一条都通不过,有时候踢出一部分利益不同的人,凝聚力会更高。
其余人也提出了各种稀奇古怪的二十多条规矩,包括陈健不想看到的,但此时他不得妥协退步,以求或许其余氏族的支持。
一共凑了三十字技术传播等因素,城邑之间的联系会更加紧密。从而为很久之后的统一创造物质条件。
三十八条简陋的大规矩定下来后,已是八月十三的晚上,众人虽然疲倦,可还是在密室中定下了不能示人的暗约。
暗约包括确保各自子嗣或是自己想要推选的人继任;不能确保时各个城邑要武装干涉;婚配要在各个领家族内部进行;奴隶起义共同征讨;任何城邑不得私自收留其余城邑的奴隶;以及确定在明年夏天征伐几个当初退盟的氏族。
除此之外,便是关于下称的。
夏城巡回戏团的演出种类不得鼓吹夏城的非血统选拔制度、大野泽不准招收各个城邑的平民子弟、不准鼓吹夏城的土地制度并严禁影响到其余亲族城邑;各个城邑辅佐领的官员必须要有一定的田产数量,夏城负责炮制一批鼓吹血统论、恒产恒心论等内容的戏剧演出,同时要求陈健以书记的身份书写一部分关于这些的逻辑上能圆上的法理等等。
对此陈健做了极大的让步,全盘接受,并予以保证,同时对夏城巡回剧团的演出表示歉意,并赔偿了一部分青铜表示下不为例。
随后便抛出了众领都关切的一个问题:夏城该如何帮他们培养军队和教会那些孩子?
陈健给出的承诺是:城邑二十兵,氏族十兵,三年兵成再做轮换,保证和夏城的黑衣军差不多的战斗力。城邑氏族均派出十人左右的亲贵族人和贤名年轻人,前往大野泽学习,为期五年。五年后将教把教会那些孩子认字、算数、种田、管理、训练等事,并将城邑交由他训练的士兵给这些孩子管辖,自己没有资格指挥他们派来训练的士兵。
他的条件是:五年之内这些士兵的衣甲、兵器、粮食都由各个城邑承担。孩子在大野泽学习期间,他有管辖、处罚、惩戒等权利,一旦因为顽劣被开除将永远不得进入大野泽。孩子们在大野泽学习期间,要称其为先生,要像对待自己仲叔那样对待自己等等之类。
条件不多,相对于承诺来说,都可以满足,唯独有人反对先生这个称呼,说陈健年纪不大,和一些孩子差不多,哪里是先于其生?但是既然得到了祖先的指引,比别人早知道一些东西,应该称之为先知。
陈健对于先知的称呼坚决反对,坚持先生这个称呼,众人也只好作罢。
剩下的,要考虑的就是派自己哪个儿女去。
粟岳已经做出了榜样,让粟汤跟随陈健,并派去了城邑中最亲近的几个家族的孩子。
既然是这样,其余人也都明白假如五年内真的可以学到夏城的种种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