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温是真的思考详细了,他能看出刘彦的野心不止是割据,汉部也有立国的资本。网那么或许其中有他可以获得利益的地方?
世家不会对某个政权有真正的忠诚之心,他们忠诚的只有家族利益,那样一来谁能够给予他们更好的展,他们就会对谁表忠心。这是世家出现之后就不会改变的核心,桓温需要权衡的是,桓家在东晋会获得的利益大,或是在汉部这边的利益大。
三千骑军再次出,他们在开拔前就已经得到相关通知,今次一旦开战就会是高烈度的战事。
所谓的高烈度不是简单说战事惨烈程度,更泛指整场战事的时间、波及的地域、参战人员,等等的许多方面。
李匡之前说最多支撑七天的高烈度战事,那是受限于马而不是人。
桓温得到解释后也觉得合理,人可以依靠意志坚持,马掉膘到一定程度则不再适合骑乘作战,那就是为什么历朝历代的胡人总在秋季才会南下寇边,那是因为不论战马和牛羊都需要养膘。膘太多对人或是不是什么好事,但是对于动物来讲就是体制的保证,不谈多增加肉什么的,战马本身的体力就是来自于对脂肪的消耗。
一些战马比较糙,怎么养都没有问题,例如胡人使用比较多的矮脚马,但那只能是作为轻骑,质量上绝对与优秀扯不上边。
“汉军的问题与我们一样,寻求更优秀的战马,形成了制约。”
“数量比不过,只能是依靠质量!”
问题就是出现在这里,农耕民族对待战马和游牧民族对待战马就是两个不同的出点,造成了展思路的不同。
上万匹战马一起踏动起来的动静不会小,如此规模的战马也绝对做不到什么隐秘性,他们在行动的同时难以避免被现,斥候之间的交战每天都会生。
时常可以看到那样的画面,大军周边十来骑对上差不多同等数量的敌军,双方就在大军的眼皮子底下上演追逐或是厮杀。
桓温很关注汉军斥候的交战,毕竟斥候可以体现出一支军队的质量,要是斥候不行就别指望该部队有多么精锐,原因是一支部队的斥候绝对是该部队的精华,可不是谁都能充当斥候。
“战损比非常不错,达到了一比牍,有一篇被铺开,上面写的是关于刘彦的一些事迹:【刘彦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回应‘三王同盟’,这个实在太奇怪了。】
三王同盟因为刘彦没有给出任何回应已经有向笑话展的趋向,为了这么件事情冉闵可是派出麾下重臣出关,他们正在前去寻找刘彦的路途上。
无论檄文上写了什么,实际上刘彦现在已经成了关键的核心,是刘彦率军在与石碣赵军的主力交战,战事没有出现结果……至少是这一次围剿没有出现结果之前,大多数人只会先将注意力盯在刘彦身上。
比较现实的是,围剿已经造成事实上的缺口,兖州方向的邓恒已经败亡,汉军南下攻击徐州,晋军又跨江攻击,眼见一场会战级别的战事又要爆。
只有新一场的会战结束,那些注意动态的人才会得出一个结论,那也是王基所在家族在等待的,差别就是因为他们效忠石遵,而石遵的封地彭城离战场太近,又有汉军进逼彭城,等于是迫使王家从旁观者变成了实际的参与者。
【刘彦以兵力劣势与王鸾硬碰硬的对峙,几次小规模的试探下来,汉军的确也足够精锐。】王基眼睛的视线转向了旁边的墙壁,那里挂着一幅山川舆图。他干脆走过去,目光不断在东海郡的各处移动:【三万对七万,是什么给刘彦这样的信心?是晋军,还是……】
与之一些不了解事实情况的不同,石碣赵国的将领还是比较重视晋军,因为他们清楚晋军若是真的无能的话,那样屡次战争爆的地点就不会是在长江以北,该是在长江以南。
【不,庾家虽然强大,但自庾亮之后,庾家不可能再次倾尽全力北伐。】王基再次移动视线,看着标是否派出家族子弟前往投效!】(未完待续。)
本章已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