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三三章 起运(1/2)

虽然到最后蔡邕也没有让斐潜说出那种猜测,但是斐潜从蔡邕的神情和表现中,感觉蔡邕师傅似乎也猜测到了这一点。

那种藏在水面之下的汹涌暗流,那种在平静之中的残酷杀机,那种沉默不语里蓬勃野心……

否则,蔡邕不会显得那么的悲伤……

斐潜一边向藏书楼走去,一边思考着,这个结论确实是对于一生当中以清流为标榜,以忠义为准绳的蔡邕师傅太过于残酷了。

蔡邕年轻时,因此琴艺高超,被“五侯”所征辟,但是一方面因为不屑于沾染上“五侯”的干系,另一方面耻于以琴为进身之阶,所以不惜染上风寒,以此称病回乡。

要知道,在汉代缺医少药,感冒可是不像后世吃点药睡一觉就差不多了,若是治不好甚至可能会因此丧命!

蔡邕宁可用生命去做赌注,也不愿意同流合污。

而如今,却发现原来一直认为高举着光芒四射的清流火炬的人,藏在阴影之下的面容竟然是如此的丑陋。

这对于蔡邕来说,不亚于是一个巨大的打击,甚至比董卓废帝、迁都的打击还要更大,毕竟这伤害到的是蔡邕一直以来坚持的道义之心。

蔡邕这一生,都是独来独往,他的心中,还是秉承着君子群而不党的春秋之义,否则像他拥有那么高的文化声望,又多年在太学担任博士,要搭建起自己的小班底,简直不要太容易……

也正是因为如此,蔡家的家族规模发展才一直受到了限制,而没有像袁、杨二姓那么的庞大,甚至连太原王姓的规模也有所不如。

否则蔡邕讲起来也是周文王的血脉,历代蔡家祖内都有杰出的人士,家族的渊源也不会比其他人相差多少……

这或许就是蔡邕这杆大旗不幸风摧之后,蔡家竟然一蹶不振的一个相当重要的因素了,否则就算是蔡邕死去,又与蔡家本土陈留有一定的距离,也不至于竟然无人可以照顾蔡琰,最终导致惨剧的发生。

当时匈奴南下,其实不是所谓的来打草谷的,而是受到杨奉和董承的雇佣,来保护汉献帝东归,这一个过程中匈奴兵也算是说话算数,全程参与护卫,甚至还和李傕打了一仗,并一直保护汉献帝到了洛阳,至曹操上洛之前才离去。

但是匈奴既然是佣兵,那么就是为了粮草金帛,而当时的汉献帝窘迫的要死,哪里还有什么钱财,所以就根本没办法去约束匈奴佣兵的军纪了。

而当时洛阳城残破无比,许多低层的官吏甚至要栖身于残檐破壁之下,蔡琰一没有朝廷粮食配给,二没有人给予照顾,所以为了活命,就不得不和普通百姓一样出城樵采,然后被北归的匈奴就顺手给抓走了……

所以蔡琰的悲剧,其实是多方面的因素交织在一起造成的……

斐潜走到了蔡府的藏书楼之中,看见蔡琰正在指挥着蔡府的下人们将书简拆开,并写上编号置于藤箱之内,忙得不可开交,连鬓角的青丝都汗湿了,粘在了宛如白玉的粉颊上。

今日是要将第一批书简起运的时间,所以要将这么多的书简拆开整理放好,也是一个不小的工作量。

蔡琰从前两天就开始忙碌了,今天更是起了一个大早,一直忙碌到现在,连口水都没有时间喝,忽然抬头一眼看到斐潜来到了藏书楼,但是竟然没有帮忙,而是呆呆的站着看,不由得微微有些忿怒,将眼睛圆溜溜的瞪了一眼斐潜,说道:“斐子渊!汝竟袖手旁观耶?”

“……啊?哦,就来就来!”

斐潜回过神来,左右看了看忙乱的这几个蔡府的下人,皱了皱眉,怎么东一堆西一堆的,一个人不仅负责拆书,还拆完纬编后还要捧着跑来跑去编号码放箱子里,这样效率怎么能够提高?

混乱的现场让斐潜这个习惯了井井有序的工作场面的人,实在有些忍受不了,于是就重新调配了一下人手,将藏书楼之前的这一块长廊分成了几个工作场所,一个人就负责一个项目,分工协作,顿时整个运作流程就顺畅起来且提升了不少的效率……

有了斐潜接手工作,蔡琰终于是放松一些下来,可以休息一下了,于是便站在一旁看着在斐潜指挥之下变得运作有序的场面,忽然想起方才斐潜看着自己的时候眼神中似乎是透露出一种悲伤,心中不禁有些疑惑,他这个悲伤之感从何而来?

难道是看见这着书简被拆而心伤?

蔡琰也是有些舍不得这些书简的,自从她小时候开始记事,似乎生活当中就没有离开过书简,书似乎是进到了她的血液之中……

那个时候蔡琰还小,父亲蔡邕还没有盖起藏书楼,所以大部分的书简还都置于书房之内,书架甚至都放不下了,不得不放在席子上,而为了防止蔡琰因为年幼,怕她不懂事弄坏了书简,一直都不让蔡琰进书房。

终有一次,小小的蔡琰趁着没人注意,偷偷一个人跑进了书房——那时候还抱不动沉重的书简,只能是摊开一卷跟自己腰差不多高的书简,一个人静静的翻看,然后就被父亲发现了……

从那个时候开始,父亲蔡邕就没有再禁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诡三国斐潜】最新更新章节〖第二三三章 起运〗地址https://wap.1234u.net/book/322/322979/2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