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20章南中,究竟是什么中(3/4)

有几分看轻,所谓嘴上没毛办事不牢,结果猛然间听得诸葛亮如此一说,顿时都有些忐忑起来,一些能在家族里面说上话的倒也没什么,但是那些家族之中略有些看轻诸葛亮的,就自然是没有派遣重要的人员前来。

『这个……诸葛从事,』孟氏的孟获有些陪着笑说道,『不知有何要事,可否先透露些许,吾等也好禀明家族长辈……』

诸葛亮微微偏了一下头,看了孟获一眼,『这位是……』

『在下是孟氏,乃平虏校尉族弟,帐下督也。』孟获拱手说道。若是在三国演义当中,孟获名头是比孟琰大,可是在当下之中,孟琰的身份比孟获大,孟琰因为上一次建宁事件积攒功勋得封校尉,而孟获毛都没有捞到一根,或许有一根?如今在孟琰手下打杂,好听一些,叫做『帐下督』。

诸葛亮微微点头笑道:『原来是孟兄……不过,亮倒是有些奇怪,难不成之前,亮所发文之中,没有标明此次乃商议南中大事,确定十年大计而聚会之?莫非亮这行文,有何言语不明之处,还请各位指正。』

众人各自交换眼神。

当然不是诸葛亮之前的行文有什么问题,而是南中大族已经是散漫惯了,若是徐庶亲来,这些人当然会重视起来,只是来了一个诸葛亮,这些南中各姓又没有办法爬上历史巨人的肩膀去看,自然是免不了略有一些怠慢。

爨立穿着一身充满了夷人味道的衣袍,在袖口和领口位置有繁杂的纹饰,连着他脸上和手上露出来的纹身,构建出略有些粗犷的气息,『那个什么从事,你有什么事情,就直接说,若是我们能做主,我们就做主,我们不能做主的,就给你找一个能做主的就是!』

众人见有爨立带头,便是纷纷应是,一时之间厅堂之内七嘴八舌,嘈杂不安。

诸葛亮也不急,只是微笑着看着,目光清亮,就像是看见了什么有意思的情景一样,又像是在看着一群猴戏。

片刻之后,厅堂之内众人渐渐沉寂下来。

诸葛亮看着这些人,神情泰然,心中却在想着从成都来的时候,徐庶的叮嘱。

徐庶表示,南中的人口其实比成都一带还要更多,当年孝恒帝时期,曾经进行人口普查,当时南中永昌便是全大汉人口第二大郡了……

这确实让诸葛亮有些意外,但是看到了徐庶拿出的数据之后,诸葛亮也沉默了很久。

桓帝永寿三年永昌郡是全国第二大郡,人口达到189万,仅次于南阳郡的243万。然而在永昌郡边上的建宁,人口却只有可怜的十一万。

永昌郡虽然要比建宁郡大一些,但人口不至于差这么多,可以肯定的是,11万这个数字只是汉人的人口,并不包括当地夷人。

当然,可以有理由说是因为战乱减少了人口云云,但是实际上,不管是之前的黄巾之乱也好,还是刘焉刘璋,以至于后面的斐潜入川,主要的战场都是集中再川北一带,和南中关系并不大。唯独一次建宁之战,死伤的也是雍氏和高定的几个部落,其余的人口并不可能因此就大幅度的锐减。

诸葛亮所不知道的,是历史上刘备入川之后,统计川蜀人口,便是只有可怜的94万了,即便到了蜀汉亡国的时候,益州豪强们上报的人口数字仍只有可怜的98万……

历史上诸葛亮和姜维的几度北伐,战争所需所用的年度的赋税,摊派的劳役,征调的加税,都是摊派到了这不到百万的『在册人口』身上,所以到了蜀汉后期,是真的不想打了,打不动了。

山林之中的夷人,是近乎于不用交税的。

依附于豪强的佣客,也同样是不用缴纳赋税的。

所以,诸葛亮在历史上没有能够解决这个问题,是他在内政策略上的一个很大的失误,当然,在那个年代,或许不仅仅是诸葛亮,是整个天下都认为这样的赋税政策是正确的……

而现在,在骠骑大将军斐潜的影响之下,徐庶诸葛亮等人,就开始觉得原本汉代的赋税策略,人口编册的方式有些问题了。

不是汉人,就教化成为汉人,那有世世代代都让其游离在外的道理?大汉三四百年了,结果这些夷人依旧不能心向大汉,这是谁的错?

无疑,在川蜀之地,以及在川蜀周边的地带,汉人占据少数,夷人氐人羌人賨人等等少数民族占据多数,赋税的不均衡和劳役摊派上的不均等,极容易引起民族部落之间的矛盾。一刀切的政策,那可是华夏优良传统,死板和僵化的执行者,往往就会在处理某件小事之后,点燃引爆更大的雷。

教化,才是根本,是要让这些人主动被华夏的汉文化所吸引,而不是畏惧汉文化,远离汉文明。

成都的学宫,只是一个开始。

诸葛亮的目光炯炯有神,笑容亲切,『亮奉骠骑之令,特为南中百年福祉而来!如今南中百姓,多困于虫豸虎豹,山林狭隘,道路不畅!生者未能顺长,壮者困于病患,老弱未能得养!骠骑仁慈,知南中百姓之苦,彻夜难寐辗转反侧,故遣亮前来,为南中百姓分忧,兴贴补民生之策,旺地方商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诡三国斐潜】最新更新章节〖第2620章南中,究竟是什么中〗地址https://wap.1234u.net/book/322/322979/26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