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48章证明之中血光(3/4)

君!见过大理卿!』

众学子躬身行礼。

裴茂捋着胡须说道:『今有大理卿前来河东督查科考,此乃吾等文学盛事是也,各位是本郡良才,本应华堂待客,可惜多有不便,于此匆匆召见,仓促简寒,还请见谅。』

众学子连忙拱手,口称不敢。

裴茂客气了几句,然后便是请司马懿说话。

司马懿微微笑笑,然后朗声说道:『诸位不必多礼。久闻河东人灵地杰,今日一见诸位,确是良才美玉,质朴可赏。今奉主公之令,督考于河东,还望诸位各展所长为盼,勿辜负主公,使君,以及河东父老所望!』

众人又是齐齐而应。

众学子当中,为首的一名中年人躬身而礼,『今得见上使莅临,心中喜极,学生本为野蒲俗质,能得此良机,一展所学,实在学生之大幸。』

司马懿点了点头,然后又是询问一些这些人的旧日经历。

『在下本籍河东,太兴四年初,曾随贡入长安,却不意而落,憾然归乡。余后经年,几取文解,却都无所成,唯热血未冷,此番再战,唯恐又是贻笑大方……』

『学生籍贯安邑,知晓骠骑恩科,然关山所阻挡,又无随身钱财,难以入都应试,今知河东开试,实乃喜不自胜也……』

『……在下倒是去了长安,只是考试之时,却是身染风寒,头晕目眩之下,难以文章……』

『不才行至潼关,却不料车马受惊……幸得百医馆医师接骨,方不至于残疾,只是可惜那年就无法应试了……』

众人言纷纷。

司马懿听了之后,也是颇为唏嘘。

久试不第,一般来说,往往是失败者的代名词,但其实也并不尽然。当年司马懿在参加考试的时候,还是小规模的,在学宫之中的比试。考场宿舍都是在学宫之中,根本也就不会有什么跋山涉水的劳累和风险,更不用说到了长安却没有找到地方住,然后吹冷风得风寒的痛苦。

长安三辅的学子相对来说,参加考试还是比较便利的,但是其他郡县就比较困难了,真正能比较安逸的去参加考试的,往往只有那些身家相对来说比较不错的子弟,而一般的,还有一般偏下一些的学子,想要凑齐路费都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更不用说如果遇到一些意外情况了。

之前斐潜也有办过随贡科,也就是在每年各地郡县押送税赋进长安的时候,当地的学子可以跟着一起随贡进长安,参加考试,这样学子也比较有路途上面的保证。

可问题是,这个随贡科的名额,也不是无限制的。每个郡县,根据赋税高低,最多的也就是二三人,少的只有一人,甚至有的县实在是太小,所以干脆都没有。毕竟随贡科的学子吃食什么的,也是要这个郡县负责的,若是有些关系的还好说,没关系的还想要郡县里面多负担一个人的路费伙食费,大郡没问题,小县么……

而且又不像是后世,火车飞机一坐,便是完事。这一路走走停停,耗费可是不小。同时这些随贡的学子,也未必能够考得上,那么回去的路费么,可就是要自己准备了,这又是难住了一大批的人。

毕竟斐潜每一次开考,除了前几次的人数偏少以外,往后都是越来越多人,近两次都上千了,这么多人参考,各郡县翘楚才流汇集,又不是考六十分万岁的那种模式,而是取前一二十名,顶多是到四五十人,其中竞争之大,可想而知。

这还是斐潜特意放宽了取才数额,并且增加了不同科目的考举,这要是真的历史上的科举,那是更加的严格,或者说是稀罕。很多有才华的人,未必都有运气,比如杜甫一生都没能考取什么正经功名,王维则从太原冒籍京兆,李商隐也是连考数年之久。

在历史上科考的初期,根本就没有像是斐潜这样,还注重其他郡县的学子。历史上唐代科举,开元之前所重,唯两监而已,即东西两都国子监,国子监内的学子考中几率更高,至于其他郡县学子么,所取不过一二人,乃至于常常是颗粒无收。

若是不想要在路途上耗费精力,想要在长安待着,不和随贡科的学子竞争,而是参加斐潜增设的恩科,那么就必须要有久居京都的财力。而很多人的财力并不允许,若不是什么豪族大姓,家资殷实,做个京漂是很不容易的。

恩科虽然也好,可和随贡科不同的是,斐潜特开的科目考试,是专选事才的,所以原则上来说,参加考试的的人自然是更广泛,不仅仅只局限于学宫子弟和各郡学子,只要自认有此专才,都可参加考试。

这就意味着,不仅是普通学子,还有一些对于当下官职并不满意的普通官吏,也同样可以参加考试!

这样的制度,对于那些普通吏员,当然是一件大好事,可是对于普通的学子来说,就无形当中被提升了考核的标准,没有实际上的行政经验,没有更广阔的格局观,没有田间地头的实践,就往往难以超过这些已经沉淀了一两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基层官吏。

所以,不管是斐潜当下的科举,还是历史上的科举,成功者都是少数,还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诡三国斐潜】最新更新章节〖第2648章证明之中血光〗地址https://wap.1234u.net/book/322/322979/26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