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夜探(1/2)
事到如今,陆正冕他们也没必要“侦听”下去了,情况有了巨大的反转,眼下要赶紧派人回山海关将情况通报给部队了。回到客栈其余几组也陆续赶了回来,大家一碰头将各自收集的情报汇总了一下,其中以陆正冕这组收获最大,而其他几组收集的情况也印证了他的情报,那就是这里的守备连确实很会做买卖,开了好几处畅销商品的店铺。但有一点好的地方,就是从不扰民,毕竟是自己碗里的肉,端好了吃的才安心。>
大家商议完毕后,就决定由武元举带领着大家分道返回山海关,而陆正冕决定单独留在抚顺,继续观察情况。名义上是如此,实际上他就是想单独会一会某人,毕竟在陆正冕的认知里,能叫得出名字来的历史名人也就那么几个,而且此人手书匾额的那家酱菜园子,陆正冕“生”前也光顾过几次呢。>
他真的很想知道这个时空里,严嵩会有什么样的变化,尽管没有官居一品,是不是还会发挥着其本性里“贪婪”的一面,与袁文彬同流合污。毕竟在陆正冕所接触的几人中,戚继光仍是一样的“仇倭”,杨继盛还是那样的坚持原则、刚正不阿。就连徐阶,在胡得榜与文婉的婚宴上,听说已经升任为了大学堂文学院的院长,只不过文载道对他的评价是:心机深沉、忍辱负重....。>
当他提出继续留下来是,大家都一致表示反对,毕竟现在整个抚顺都成了“死地”,陆正冕单独留下风险是相当大的,但经不住他本人的一再坚持,最后集体决定留下两人作为支援,剩余八人第二天分道赶回了山海关。>
众人走后陆正冕就安排留下的两名游骑兵,在客栈中留守,并约定一旦有情况去这里的“提辖”衙门,必能够找到自己,然后腋下藏了一支m1911,后腰上也别了一把,带好弹夹后便出了门。自从上次“被俘”受刑后,他就深刻的体会到了装备的必要性,以前他总担心自己的新武器,会吓坏这个时空里的人,但最后保命的愿望>
(本章未完,请翻页)>
,终于战胜了“低调种田”的惯性思维,让他在出发前又去了一次陆氏实验室,用前一段时间打造出来的装备,彻底把自己武装了起来,其中就包括这两把m1911手枪,毕竟这把手枪不仅威力大,而且连续的半自动射击,要远远强过现在宋军配备的转轮手枪,那玩意打一发就要搬动一次击锤,不给力啊!>
出了客栈陆正冕就按照店里伙计指的方向,向着提辖衙门走去。抚顺城在初建时周长三里,城外挖有护城河宽二丈深一丈,共筑东、南、北三座城门,当时该城只是一座军事意义上的要塞,后来随着大宋开拓边疆、耀威异域,这里也渐渐失去了它军事上的价值,渐渐的转为了辽东的一个贸易中心。>
为了交通方便原来挖掘的护城河,早在八十年前就已填平,但城门在原来的基础上却又增加了三座,变成了六座城门。而抚顺的提辖衙门就坐落在距离北门不远的地方。陆正冕找到地方以后,并没有急着进去,因为他对这里的严嵩并不了解,加上袁文彬已经成了“红皮黑心”,他就更不敢确定严嵩有没有同流合污了,所以他在衙门对面的茶馆里找了个位子,就近观察了一番严嵩的提辖衙门。>
在他从吏部调阅的严嵩档案里面,对他的评价基本上是五五开的,在京担任部员时能力突出、认真负责,在不同的岗位上都勇于任事,不辞劳苦。但说到具体的人品上就差了很多,倒不是说他有侵吞公帑的记录,可能也是级别太低根本没有机会。说的最多的是他桀骜不驯经常顶撞上司,经常我行我素使得同僚都无法与之配合,说人话就是这人没有“团队意识”,且目无领导。>
当时陆正冕看到这些时,不住地倒吸冷气,边读边直嘬牙花子,心道:“是不是搞错了,这人还是严嵩吗?”,要不是海瑞现在就在陆氏的实验室,他真怀疑是不是吏部将海瑞的档案送了过来搪塞自己。>
不过看到后面就更让陆正冕啧啧称奇了,等严嵩到了辽东,吏>
(本章未完,请翻页)>
部的评价竟是一边倒的夸奖于他,说是他在提辖任内仍然是勇于任事、不辞劳苦,在当地兴办农田水利、劝课农桑,最重要的是开办学校。自己亲自授课积极劝学,尽管效果并不明显但仍多年如一,未尝有丝毫的松懈。不过档案也就记录到了这里,最后一次对严嵩的考评还是在五年前,大概是抚顺太过于偏僻,以至于吏部的官员都懒着考察他的工作了,索性就随了他的心愿,让他安安心心的做一名“基层的好干部”。>
陆正冕看罢资料不仅掩卷慨叹,仿佛一个历经宦海沉...沉沉沉沉的老人,仍然历尽苦难痴心不改,这样的人脑袋后面应该有个光圈的嘛!所以他今天要实地考察一番,看看这里的严嵩是否如档案里描述的那般。>
经过近半日的观察,他发现严嵩这个“提辖”做的如同白开水一般,很是没有味道。几乎一整天衙门前都是门庭冷落,基本上就没人进出。临近傍晚时,一个老人走了出来,将大门前的空地洒扫了一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双城帝冕】最新更新章节〖第十六章 夜探〗地址https://wap.x69zw.org/book/331/331337/1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