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团结就是力量(1/2)
国朝的丝绸一向是举世无双的,销到海外是可以当作硬通货使的东西。自古江南便是户户采桑、家家养蚕,为小户人家贴补家用的一大进项。温柔可人、明艳聪慧的采桑女,更是刺激的无数“骚客”多巴胺蹭蹭的分泌。>
当年在岳先生倡导的产业规模化、集成化,让无数作坊主看到了“商机”,纷纷予以响应,使得苏杭二地原本就极繁盛的丝织业,更是如“井喷”一般蓬勃发展起来。经过不断地演化渐次被几大巨头所垄断。在杭州有四龙而苏州有八象,均是行业巨擘、业内大佬。>
这次织工“叫歇”的发端就起自杭州“四龙”之首的庞家。他的当代家主叫庞怡曾,也是纺织行会的会首。这次“三方会议”事起仓促,加之路途较远,所以行会只委派了代表,他并没有亲自参加。>
而织工们的“带头大哥”名气比他还要响,如果陆正冕在场的话一定会被“吓尿”,继而转身就跑,因为这个人名叫海瑞!陆正冕倒不是被他的名头吓到,而是对于这样一个名声赫赫的清官,甚至刚正不阿到没有一丝污点的“完人”,身为“痞子”的陆正冕是无论如何不敢靠近的,海瑞这种人身上散发的光芒,可以瞬间刺瞎他的双眼!>
不过这个时空的海瑞还没有什么机会展现他的风采。他的祖籍是福建人,南宋年间祖上有个叫海俅的,原本打算举家迁往广州,结果“落地”还未等“生根”,就在岳先生那对“隐形的翅膀”挥动下,辗转到了杭州开枝散叶。>
海家境况一直都很一般,海瑞初级学堂毕业为了家计,便进厂做了一名织工。但他本人自立好强,闲暇之余仍是苦读不辍。平日工作认真加上好学上进,而立之年被提拔成了缫丝车间的管事。>
一开始庞家也很看重这个勤奋刻苦的年轻人,怎奈何海瑞读圣贤书竟无师自通的,养出了“胸中浩然之气”,平日里时常与工友讨论“东家”的种种不公,渐渐的身边周围就聚拢起很大一批人。>
这在庞怡曾看来就是他海瑞“不识抬举”了,派出了工坊经理也是他的二儿子庞济鸣前去“说教”一番。结果海瑞与毕业于水木清华的庞济鸣一番辩论,甚至提出一匹丝绸价值千元,扣掉中间的成本费用,获利四百,而生产这匹丝绸的工人工资仅数十元,这剩下的利润去了哪里?让庞济明张口结舌掩面而走。>
恼羞就要成怒了,碍于海瑞的声望,庞家并未见他逐出,而是直接将他打回原形重新做起了织工。并派专人督促每日工作极为繁重,但这一切并没有“吓住”海瑞,反倒更激发出了他的斗志。>
织工们终年受到压榨,现在连说话的权力都没有了,长此以往大家与奴隶还有什么分别!这个念头一出便无论如何抑制不住了,海瑞白天做工时在思考,晚上躺在>
(本章未完,请翻页)>
床上翻来覆去的也是这个念头。终于有一天他想通了,大家一直忍辱负重“东家”就只会更加的变本加厉,指望他们会发善心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作坊里的织工们只能团结起来,大家一起跟庞家谈出个“说法”来!>
第二天他把自己的想法跟身边几个织工说了,大家都是一致赞成。原来这些工人都是苦出身没什么文化,就是有想法也是在心里朦朦胧胧的,哪里有海瑞思考的如此系统,所以一听他的话无不是举双手赞成。>
于是几人分头联络自是一呼百应,三天后庞家纺织工坊的车间里就没人上工了。同时以海瑞等六人为首的“叫歇”织工代表,向庞家提出了以下五点要求:>
一、工坊仿照陆氏工厂,实行八小时工作制;>
二、男女同工同酬;>
三、每十天要有一天休息日;>
四、取消保安队,不得打骂织工:>
五、八小时工作外可以加班,但必须支付加班费用。>
消息传到了庞怡曾那里,一家人顿时也发起急来,自从采用“流水线”法以来,大宋的多数工坊都是“停人不停机”,一旦没人操作一天的损失就极为极大。>
迫不得已庞济鸣提出先跟织工们接触一下,答应织工们的要求,先恢复了生产再说。他话还未说完就被老爹举起拐杖,劈头盖脸的打了出去。>
开什么玩笑,织工“叫歇”就答应他们的条件,此例一开今后再有此事岂不是处处受制于人?再说,庞怡曾身为纺织行会的会首,传出去同行同业的也不会答应的,不然庞家一开这个头大家要不要跟?毕竟庞家比不得陆氏那般庞大,可以无所顾忌独行其事的。>
不过打了儿子身子一活动,血脉自然就畅通了,庞怡曾的脑筋也活络了起来。稍加思考便招手将庞济鸣叫了过来,让他准备车马,他要亲自拜访杭州知府何德才。>
这位府尊大人取名与京城“汇源丰”的掌柜章益仁是一个道理,本想取自“德才兼备”之意,可偏偏也是个有“何德何才”之人。而且他也打破了一个记录,历来本省人不做本省官,但他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双城帝冕】最新更新章节〖第二十九章 团结就是力量〗地址https://wap.x69zw.org/book/331/331337/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