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四章 铁血、冷血(1/2)
涂敏元之所以有这么大的反应,倒不是担心被请去喝“腊八粥”。只是大宋近百年来军制渐次演变,已经形成兵部负责军政,战时设立总参谋部负责军令的架构体系。平时国内治安也是分省划分防区,由一省之最高长官掌握。>
而涂敏元口中的“玄铁令”,则是数百年前征伐蒙元时,朝廷为了调兵方便,特意铸造的五枚兵符。执此“令”者可调动沿途军队,以及征发民伕保障后勤供给等等。>
不过如今“二元制”渐成,早已无需这些繁琐且落后的手段,这五枚兵符自然也成了“古董”,被皇家收回存于武英殿中,成了一个摆设。要不是涂敏元历经两朝肚子里的掌故极多,面对这么块黑黢黢的玩意,还真不知道这是干嘛滴呢。不过就因为知道此物的来历,才更是惊奇,为何在此时拿出这个来调兵,这与朝廷的的规制极不相符,就不能不让人起疑了。>
他还真的猜对了,当日瑞王在皇宫的偏殿内发号施令,就提出收集兵权以便统一调配。但这个要求马上就遭到了焦仲阳的强烈反对,作为官僚集团的领袖,他深知文人不能掌兵,只能靠着兵部来牵制军方,但兵部因为职责所关,与军方自然就走的很近,所以各省巡抚掌握的驻防军队,就成了文官最后的“依仗”。>
如今瑞王趁机想将这一部分的军队,都掌握在手中,犹如扒掉焦仲阳等人的底.裤,让其裸奔,这如何使得!>
最后反复拉锯之下,双方达成妥协各让一步。由瑞王“请”出武英殿内的兵符,作为调兵之用事毕缴回。因为事属权宜就有点名“不正言不顺”了,而这也是焦仲阳要的效果,即便瑞王一系能够掌握军权,也是一时,事后再把住不放的话,就会引发“公愤”了。>
瑞王见事已至此虽未达到目的,但结果总还是差强人意,于是将武英殿“请”出的兵符带回,分交给“振兴社”的督办、总办、坐办、协办等核心骨干,分驰河南、山东、江南、两广等地。又因为河南地处>
(本章未完,请翻页)>
中原,而且暴民已然攻城略地公然造反,所以特意指派了自己的儿子,也是“振兴社”的二号人物赵厚武,亲自坐镇郑州督导办理剿灭“乱匪”事宜。>
既然责权已经划分,涂敏元宦海多年也乐得一个“无事一身轻”,很痛快的就让出了巡抚衙门,自己搬到了郑州知府那里,名曰“为督办大人管理粮台”,解决后勤问题去了。>
赵厚武这一班“少壮”也不理会他的冷嘲热讽,完全是一副公事为重的样子,连推辞的话都没有一句,当即将涂敏元的“签押房”改成了临时指挥部,一道道命令雪片一般的发往了各处,效率之高就连衙门里的“老公事”也啧啧称奇,暗地里相当的佩服。>
第二天一早,郑州的百姓走上街头时,竟发现城内到处都架起了拒马,将大街小巷分割的七零八落。巷口坊间也贴满了告示,言明:自即日起郑州实施宵禁,入夜后居民百姓不得随意走动;平日里各家凭里长出具的“保书”才能出门活动;不得聚众、不得集会,如若违反军队有权当场格毙。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朝廷现已派人从倭国调入大米,很快米价就会回落,请百姓放心在家等候云云。>
不仅“安民告示”贴的满城都是,赵厚武特意挑选出几十名嗓音洪亮的军士,驾着马车游走于城内各处,车顶支起一个特大号的喇叭,远远望去犹如大炮一般,军士站在喇叭后面高声朗读着告示,一遍一遍的循环不停。>
应该说郑州的百姓还是相当的勇敢的,并没有被这些手段吓到,相反更加激起了同仇敌忾之心。生活所受的重重压迫官府非但视而不见,还官商勾结残民以逞,这叫个什么“世道”?!>
于是城内各处的百姓纷纷走上街头,顷刻间就汇聚成一条人“龙”,向着巡抚衙门而来!可惜他们到了此刻还不知道,对手已经换了人。“玄衣社”的少壮派一向自诩为“铁血报国”,但有时铁血也意味着是一种冷血。>
在赵厚武的命令下,调来的军队先是几轮“>
(本章未完,请翻页)>
排枪”,继而是手持大棒的马队冲击,立时就有几百人倒在了血泊当中,其后人踩马踏之下又有近千人丧命当街。最后骑马驱散人群的士兵都打得手软,渐渐放缓了马速。>
而赵厚武等玄衣社人员从始至终,一直站在拒马后面一言不发,直到事态渐渐平息,赵厚武放下一句:“再有聚众闹事者,杀无赦!”,说罢转身回了巡抚衙门。>
事情由此开始逐步发生了变化,“暴民”们终于在强势的镇压下,又变回了“顺民”慢慢的安静了下来。不过,随之而来的市面甚至工坊也变得“安静”了下来,这就很糟糕了,而且是相当的糟糕!>
整个郑州在这位“小王爷”的严厉打压下,顿时就成了“死城”,白天走在街上空无一人,街角偶尔刮起的微风都如同“阴风”一般,让人感到阵阵的森寒之气。>
这下可急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双城帝冕】最新更新章节〖第六十四章 铁血、冷血〗地址https://wap.x69zw.org/book/331/331337/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