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3章 愈演愈烈,都归地府管(1/2)

“诸位可还有什么疑问?或者我没有讲清楚的,都可以问!”

“我能解答的现场解答,不能解答我会收集起来交给知县大人,县里再向府里、布政司汇总,等过几天再来给诸位解答。”

百姓们摇头,想问的朝廷这册子有,没有想起来的这册子里还有。

今天讲的太多了,他们脑子还晕着呢,哪里还能想问题。

“诸位,你们只需要记住,去了中南半岛就不会再饿肚子了,能吃饱且吃好,收入是大明的两三倍左右,其余的都不需要考虑,你们的背后是朝廷,这就足够了。

今天就先到这里,三五日后我再来,诸位再有想法咱们再细聊,再会!”

陈秀才朝着百姓们抱拳,带着小旗军士们离去,留下了眼中冒着精光的百姓们。

涉及到迁移的九个布政司的各府州县的读书人全部都被发动了起来,每天都是在村镇田头,不厌其烦的给百姓们解答着迁移的各种问题。

他们虽然没有陈秀才讲解的这么精彩,但都是读书人平日里谈论的不少,结合迁移八十八问小册上的内容,发挥一下只是基本操作而已。

从诏书下达开始,半个月的时间,整个大明对迁移的事儿不仅是没有沉寂,反倒是愈演愈烈。

议论归议论,最终还是要做选择,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所谓:穷家难舍,故土难离,更何况这是舍弃大明本土,远赴数千里之外的异域。

广西玉林郑家村一座斑驳的老房子前,两名汉子相对坐着。

“爹,我想去中南半岛。”

“为什么?咱们世代在这里生活了百年了,你能舍得?”

“有点,但我更想有发展!”

青年看着远处的夕阳:“爹,咱们老郑家这百年了都没有出一个读书人,为什么?

因为在皇帝登基之前的历代皇帝都、都……反正很奇葩,咱们不说吃饱了,没有断了香火算是老天爷开眼了。

皇帝登基之后一切都变了,越来越好了,太平盛世的读书人会越来越多,咱们一点家底都没有,

想要出个有所成的读书人很难,更别提去竞争功名了,哪怕是皇帝也没有办法改变这个情况。

但中南半岛就不一样了,读书虽然不大可能成功,但却是满地机遇,数十座大城要建、数百万座房屋要建,肯定要建官道、兴修水利等等,

用中南半岛的百姓哪有用咱们自己人方便,以咱们家修房建房的活计,到时候拉个十几个兄弟,不说发福大贵了,但肯定是比大明要强太多了。

等挣点银子,做个小买卖比种田强吧,而且人均五亩地,一年三熟,绝对能顿顿吃饱的,至于苦点累点,死都不怕还怕这个?”

砰、砰……

老者沉默,却是将草鞋在屁股下的石头上磕的砰砰响,抖落了一地的灰土,而后扛起锄头朝着远处的田地走去。

走了十余步后,突然道:“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老子虽然年纪大了,倒也能帮你参谋参谋,想去就赶紧去县衙报名登记。”

……

“爹,您将我们兄弟几个喊回来做什么?”

“爹,有啥事儿不能晚上说的,马上就轮到咱家放水了,咱那田地都快干死了。”

“老二、老三,你别急,听爹怎么说。”

“老大、老二、老三,爹有个想法!”

脸上满是沟壑的老者看着三个脸色疲惫的儿子:“爹想带着你们去中南半岛,这……”

“爹,这……”

“听爹说!”

老者摆了摆手:“爹问你们几个问题吧,你们觉得这大旱还需要几年时间?朝廷能不能救助?能救助多长时间?

老二、老三能不能娶到媳妇?你们甘心一直就这么在地里刨食一辈子吗?”

三个儿子沉默了,脸上满是无奈之色。

大旱能持续多久,他们不知道,但年初的时候老头子曾告诉他们,别说是他父亲了,从他们太爷那一辈儿起就没有遇见这么大、持续这么长时间的大旱了。

按照村里老一辈的判断,这种大旱至少还要持续好几年,然后就是大涝,短则三五年长则七八年。

以皇帝的性子,一定会救灾的,皇帝登基开始澄清吏治,追查偷税漏税的富商士绅,各地社仓都是满满当当的。

粮食是有,可受灾范围更大,据途经的商人们闲聊,整个陕西境内,大半个山西、河南以及四川部分等全都波及,且范围还在扩大。

具体多少百姓他们不知道,但两三千万百姓总是有的,社仓的粮食能坚持多久?一年还是三年,若是大旱再持续几年,朝廷也是无计可施了。

他们也想娶媳妇,也不甘心一辈子在地里刨食,但天灾之下又有什么办法?

“现在天气越来越冷了,冬天一年比一年来的早,去年九月夜晚就要盖被子了,再过几年估计七八月都要盖被子,冬天那就更冷了,到时候咱们不是饿死就是冻死。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大明暴君,我为大明续运三百年】最新更新章节〖第1743章 愈演愈烈,都归地府管〗地址https://wap.1234u.net/book/400/400448/17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