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二十三章 朱标:反对分封(一更)(1/3)
朱标是对的,朱元璋不顾官员反对定下的分封之策,其他人都可以反对,唯独朱标不能。
反对分封之策,本身就意味着违背朱元璋的意志与安排。
朱元璋会怎么想?
我费心费力,为你找来兄弟保护大明江山,都是自家人,还不比外姓人可靠吗?
你反对我分封,是不是不放心你兄弟,还是说你连兄弟都驾驭不了?
若是如此,怎么放心将天下交给你?
反对成了,老朱心里会多想。反对不成,老朱执意分封,诸王怎么想?
朱老二朱樉:大哥,你当年不让老爹给我修房子,我恨你。
朱老三朱棡:大哥,你当年不让我在外面好吃好喝带一群人看风景,差点将我关在金陵,我恨你!
朱老四朱棣:大哥,你当年不让我带兵打仗,我偏偏带兵给你看,你我招惹不起,你儿子我还惹不起了?
分封,对诸王是有好处的,夺人好处,这兄弟还怎么当?对于这种事,朱标看得很清楚,对此事始终缄口不言。
朱元璋来回踱步,最后坐了下来,问出了一个极为关键的问题:“若朕执意分封,他日你登基,是否会削藩?”
朱标谨慎又凝重地看着朱元璋,回道:“若藩王弟弟不拥兵自重,听朝廷差遣,无异心,不害封国百姓、官吏,不勾连地方都司,儿臣不会削藩!”
朱元璋冷冷地笑了笑,摇了摇头:“跟着宋濂他们,你倒是学会了说文官那堆话,弯弯绕绕。朕记得元年时,曾与大臣商议过分封之事,直至三年才确定下来。有次问你汉七国事,你认为曲在七国,当时你就有心提醒朕了吧?”
朱标重重点头:“父皇,七国之乱,名义上是清君侧、诛晁错。可汉景帝诛了晁错,七国之乱并没结束。结束藩王之乱的不是晁错的人头,而是周亚夫的大军!儿臣不希望有朝一日,藩国成了割据之地,不听差遣,更不希望藩王打了清君侧的名义,起兵谋明,刀兵相向!”
朱元璋摆了摆手,心情沉重地说:“你也回去吧。”
朱标行礼离开。
朱元璋一个人坐在华盖殿中,想了许久。
眼看着封国筹备都在进行之中了,可如今才算看清,分封诸王未必是善策。
虽说自己信任儿子们,可扪心自问,自己造反起家,儿子们就没几个效仿的?自己想着儿孙们都可以听话,规矩定下了就都听从了,可现在看不是那么一回事。
规矩是可以破坏的。
武将破坏规矩有限,好掌控,毕竟不是出自皇室,没有振臂一呼,万民追随的可能。但藩王破坏规矩,那可就不好说了,若其在封国邀买人心,哪天在地下挖个坑,造点兵器,然后带军士拉壮丁,转眼之间十万兵,朝廷还真不好办……
哪怕再多钳制,再加强卫所控制,但只要用藩王屏障大明,就需要给他们兵权。
如果他们生出“兵权在手,天下我有”的想法,冒出来个蒯通之类的人物,或被哪个和尚或野心家游说,大明江山还不得乱糟糟?
分封,终究还是需要再思量思量。
李文忠、吴祯也没追问顾正臣说了什么话得罪了皇帝,等朱标回来之后,两人便行礼告退。
朱标颇是后怕地看着顾正臣:“你冒着触怒陛下的危险进言,着实令人后怕。日后这种事,万不可顶撞,父皇若偏执起来,孤怕也救不了你。”
顾正臣知道朱元璋的脾气并不好,只是事到临头,这时候不说,又到什么时候去说?
总不能等朱棣去了北平再说吧?
“为国事,顾不了太多。”
顾正臣叹道。
朱标脸色凝重:“游历中都时,宋师就曾论过分封之事,他也不看好分封,认为藩王太强则危社稷,太弱又无法守护边疆。两端都不可取,索性不设藩王最是稳妥,也省了多少隐患。孤深以为然,只不过父皇未必如此想。今日你与孤共言,或许父皇当真会考虑取消分封。”
顾正臣拿不准。
朱元璋并不是一个好伺候、好预测、好影响的君主,他有些时候缺乏理性的认知,却偏偏有着不可动摇的自信,自以为这样做是对的。
分封诸王是朱元璋效仿汉高祖的行为,他还会效仿汉高祖杀害开国功臣,清除武将带来的威胁。无论是先收拾武将后分封,还是先分封后收拾武将,分封原本是确定的事,杀功臣也是确定的事。若不是自己干涉,德庆侯廖永忠的脑袋早就成骷髅了。
取消分封,意味着朱元璋的许多谋划都需要推翻重来,他有没有耐心去做这些事,有没有对武将忠诚的信心,这都是不好说的事。
顾正臣肃然道:“殿下,封国在外,早晚都会是祸乱。陛下若不改主意,臣愿再次上书陈言。”
朱标苦涩地摇了摇头:“上书陈言,那你可就要得罪诸王了,这事不好公开了说。若父皇执意如此,你就莫要再提,日后——再说吧。”
顾正臣听出了朱标的弦外之音,所谓的日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大明:寒门辅臣】最新更新章节〖第六百二十三章 朱标:反对分封(一更)〗地址https://wap.1234u.net/book/401/401896/6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