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五十六章 制式文书,海运欣荣(1/2)

因为求天下直言,朱元璋收到了许多进言文书。

平遥县训导叶伯巨还是出现在了历史中,写下了一封言辞犀利的文书,指责朱元璋“三过”:一分封太奢,二用刑太繁,三求治太切。

顾正臣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朱元璋已经让亲军都尉府的人昼夜疾驰跑去山西抓人去了。

老朱要“亲手射死他”,这是原话。

实事求是地说,叶伯巨说的后面两点是对的,但第一点,多少有点问题。

分封太奢?

老朱虽然封了藩王,可在洪武九年时,还没有一个藩王出金陵去封国,也就是说,分封只留在表面,还没执行。

现在的情况与历史有所不同,老朱不仅没赏赐给藩王田地,就连早就该定下来的待遇也没定下来,甚至连秦王府、晋王府的修建也以“冬日严寒,百姓不易”为由给暂停了,此时指责老朱分封太奢,多少有些过激。

不过站在历史的角度来看,后来朱老四跳起来踹走了朱小炆,又不得不说叶伯巨有先见之明,是个“懂规律”的家伙。

也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有时间差的缘故,还是说这家伙搞的是封闭式教育,按理说,他应该听闻了五年规划、十年规划的事,毕竟县学往往距离县衙并不远,这是皇帝“求治过急”到“求治有条不紊”的转变,这个时候对老朱说这些话,实在是容易让老朱郁闷吐血。

也不怪朱元璋想射死他,好不容易“改过”了,突然又被人摁着一顿骂,是谁也窝火。

顾正臣不理睬这些,哪怕叶伯巨被老朱射死也不关自己的事,眼下什么都没张希婉的身体重要,古代生育的婴儿出生死亡率很高,说句不好听的,平均下来十户人家就有一至两个孩子没成活的,有的甚至是大人孩子都没保住。

为了确保安全,顾氏被顾正臣说动,去宫里找马皇后要了三个经验丰富的稳婆,还要了两个医婆,直接住在了顾家,也不知道顾正臣用的什么法子,太医院的太医于顺也住在了府中。太医一般只服务皇室,除非皇帝下旨,太医一般不去看大臣。

这是张希婉最幸福的时光,一家人陪着,夫君也不再忙碌奔波,整日陪在自己身边。顾青青买了一大堆补品,被顾正臣点着脑袋训斥。自己受伤的时候,老朱和朱大郎没少送补品,家里还一堆,你买的这点能比得上宫里送的?

顾青青委屈巴巴,拉着张希婉一起对付顾正臣。刘倩儿和顾诚家的陈氏一起去买菜,亲自下厨,顾母则找了两个裁缝,这就开始准备做孩子的衣裳了。

常言的妻子张氏、小妾周氏也搬到了泉州县男府,还有十六岁的三子吕世国、十四岁的小女儿吕千雪。

吕千雪很可爱,就是有点怯生。吕世国随吕常言,好武斗,有些根基。

吕常言并不想让吕世国进入军营,顾正臣询问吕世国的意思之后,将其留在府上做事,与姚镇一起护卫顾青青、刘倩儿。她们两个还需要张罗白糖等买卖,并不是整日留在府上。

刑部主事茹太素再一次冒了头,再一次写了万言书进言,结果被朱元璋杖了四十。娘的,五百个字能说清楚的事,你用一万字来凑,水字数也没你这个水法……

挨打的是茹太素,累的是顾正臣。

朱元璋认为顾正臣的奏本最是清楚、明了,开宗明义,先说有什么问题,再解释为何出现这些问题,讲出可能的对策,然后说一句“不知如何为之,请陛下批审度之”之类的话,文书到此结束。

少说废话多办事,这是朱元璋的要求。

于是顾正臣参与到了奏对式的编写之中,明确了问题、原因、对策的三段公文格式,这一次与以前不同,被朱元璋确定为基本格式,日后上书就按照这个格式写,上限是五千字。

被限制字数的不只是顾正臣一个,但没办法,人家握着刀,他说了算……

当然,御史台骂人的奏本不在此列,毕竟骂人和整人很多时候不需要理由。

洪武九年到了年尾,历史上的空印案并没有发生,这让顾正臣松了一口气,老朱的屠刀晚一年挥起来,对大明来说并不是坏事。

泉州府、句容卫、远火局的公文每隔一段时间便会送到泉州县男府中,顾正臣以这种方式“遥控”着地方。

经过一年多的船只营造,更多的大船上了大漆,刷了舷号,开海的规模将在洪武十年迎来大幅增长,张赫写文书请求顾正臣说服皇帝增配泉州水师,以满足商队增加带来的战船不足。

顾正臣与靖海侯吴祯商议之后,联名上了文书。

朱元璋当即批准。

没为难顾正臣的原因很简单,福建行省商税从往年的两万贯余,陡然增加到十二万贯余,这些钱钞真真切切进入了国库。福建行省猛增的商税,主要是市舶司“苛税”带来的,其次便是日益频繁的住宅、店铺、田产交易带来的交易税。

开海初见成效,泉州府热闹了,福建行省有钱了,户部笑了,朱元璋没道理反对,索性命叶升将新造的抗倭船拨付给泉州港,交张赫指挥。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大明:寒门辅臣】最新更新章节〖第六百五十六章 制式文书,海运欣荣〗地址https://wap.1234u.net/book/401/401896/6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