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史前及夏商周等历史梳理(1/6)
很多读者可能要发出这样的提问,喂!老兄!你说够了吗?你不能因为一个大冰河期、一个小冰期、一个三星堆,就这样推测世界历史和东亚历史吧?按照你的说法,西方文明不如东方文明悠久和优秀?......。
当然,肯定还有比这些问题更加难听的问题。为了让更多读者能够顺利阅读本文,我们有必要先回答这些问题,以消除部分困惑。由于近两百多年来西方控制了这个世界文化和教育的话语权和操控权,因此东西方主流社会都认为,埃及文明是西方文明的源头,随后西方文明通过中东、西域等地区影响东亚地区,并形成黄河流域文明即华夏文明。同时,西方人认为西方世界的白种人比东方世界的黄种人更优秀。而支撑这个观点的强大历史证据是西方创造了金字塔、神庙等伟大建筑和灿烂文化,但是东亚地区没有这样的建筑和文化。
其实,我们已经从超智人创造论、冰河期东南亚人类文明中心论、冰河期变暖期人类大迁徙等阐述了东亚大陆比欧洲大陆更早形成文明,因此东亚文明比西方文明发展历史更加悠久,更加系统和完备。
最近的重大历史发现,也证明了我们上述观点,近期考古发现了印尼爪哇岛巴东山金字塔,该金字塔高136米,在建造方式和规模上与埃及金字塔如出一辙,根据该金字塔表面石材腐蚀和风化程度,科学家认为该金字塔比埃及金字塔早建了至少1万年,这说明东南亚古文化圈比地中海文化圈历史更加悠久。在不考虑超智人对人类影响的情况下,在冰河期地中海地区和欧洲地区属于非常寒冷和干旱的寒带地区,这些地区根本不适合人类生存,在冰河期这些地区几乎都是无人区。冰河期变暖,人类大迁徙之后,中海地区和欧洲地区才开始有较为频繁的人类活动。
近期西方考古界在波兰、德国、法国、英国等地区发现7000多年以前人类遗址,有古人居住过的洞穴、地道和地下城市,发现大量墓葬和地道里整齐堆放的骸骨,根据科学家和人类学家的测定和研究,这些墓葬和丧葬方式类似于萨满教的典型葬法,还有东南亚盛行的二次葬,这些骸骨基本上都属于黄种人的骸骨。这些地道和地下城的建造方式,与中国中原地区、陕西地区的窑洞村寨、大规模地道和地下城市的修建方式一模一样,因此人类学家认为欧洲地区出现的黄种人文化遗址,是从东亚黄河流域地区迁徙到欧洲的定居的黄种人民族留下的,由于当时欧洲仍然非常寒冷和干旱,因此他们只能挖掘窑洞、地道和地下城居住。
同时,人类学家认为新疆地区坎儿井等地下建筑也是这群向西迁徙的黄种人修建的。这些历史发现和科学研究表明,黄种人是欧洲大陆早期居民,黄种人与欧洲大陆更早的居民融合成了现代的欧洲人即欧洲白种人,世界上不存在纯种的白人,因此种族优越论是一个伪命题,没有任何现实意义,优越不优越还要靠智慧和拼搏,想成为赢家只能靠实力打败对手,在人类之间残酷竞争中,人类的基因、相貌和本能不可能起决定作用。
言归正传,人类历史给我们的基本常识是:自私自利可以让一个人过上荣华富贵的生活,也可以让一个小家庭获得温饱,可以求得一时平安。但是,只有大公无私的圣人品行才能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以及人类文明的发展。只有超越个体的利益,脱离狭隘思维和自然束缚,具有大爱的无私者,才是推动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的强大动力。那些只会抱着自私自利不放,思维狭隘,在自然力量面前瑟瑟发抖的人群和民族,他们必然被无情淘汰,消失在人类历史的长河里。
感谢命运,经历小冰河期的社会动荡之后,上天让中华民族早早摆脱了自私自利的邪恶陷阱,中华民族一步步走入了无私、豁达和博爱的自由世界。
按照中国传统历史观念,中国历史从“三皇五帝”开始,三皇至少有两个典型版本,第一版,认为三皇是伏羲、女娲、神农,出自《春秋运斗枢》;第二版认为三皇是有巢氏、燧人氏、神农氏,出自《庄子》、《纲鉴易知录》。
三皇时代是为了解释人类生命及文明起源问题,东亚古人在人类远古历史记忆的基础上编造的历史时代。东亚古人认为,人类被母神女娲创造出来,人类被创造后,人类马上进入意识和思想尚未发育健全的混沌时代。
随后,人类父神伏羲对人类进行思想启蒙教育,他教会人类认识自我、环境和世界的基本方法,并且开创《易经》学说,教导人类“阴阳聚合生万物”的理论。《易经》的基本理论是“天地本虚无,幽玄微妙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衍万物”,也就是说宇宙万物本来虚无,但是在冥冥幽暗中深藏萌发滋生的太极。太极即在神秘力量的作用下生成两仪即阴阳,阴阳是两种构成事物的最基本的因子。两仪生成四象,即阴阳在神秘力量的作用下演变出四种事物存在的大环境和条件。四象生八卦,即四象在神秘力量的作用下演变出八种事物的基本类型。八卦衍万物,即通过八卦不断聚合和叠加生成了宇宙间的万事万物。在伏羲之后,很多学问大家在八卦的基础上,演变出六十四卦,六十四卦就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凿壁窥光】最新更新章节〖第64章 史前及夏商周等历史梳理〗地址https://wap.1234u.net/book/404/404118/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