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4章 “9910”工程
王晓模低头端详了常浩南在纸上画出来的那个新方案许久:
“确实是比原来的平衡木结构好上不少。”
其实对于他们这些电子工程师来说,反正主要天线的形状都是背靠背矩形双面阵,无论是把天线架起来还是让天线直接和机体相连都没什么不同,这两种构型的区别主要还是在飞机的气动设计上面。
但这个新颖的结构还是让王晓模颇有兴趣:
“看来梁绍修同志没有说错,你对预警机的总体设计也是早有准备嘛。”
“准备谈不上,只能算是一些习惯性的关注吧。”
常浩南把手中的笔放在一边,端起杯子喝了口有些凉掉的茶:
“我刚刚说的这些都还属于是一些定性的结论,如果您真要开始做项目可行性分析,那肯定还需要更严谨的定量计算才行。”
这还真不是在谦虚,他重生之前其实并未参与过传统概念预警机的研发工作,但曾有一段时间配合601所搞过长航时无人预警机的研究。
因为无人机不需要考虑容纳人员的机舱,所以从一开始的设计逻辑上就几乎完全不同,比如可以更加方便地布置共形阵。
对于有人机平台,常浩南也只是在那个时候顺便研究过一些。
甚至还做过一个737预警机飞行性能的预测。
现在想来还有点后悔——早知道就直接做运8平台了,能省下不少事。
“可行性论证肯定是要做的,现在可以先准备起来,等我们找到一个合适的机会,就把项目报上去。”
在从常浩南这里确定了运8平台的改装潜力之后,王晓模也是心情大好,一边说着一边轻快地把桌上自己的手稿整理起来,重新放回公文包中:
“另外,小常同志你不是电科集团的人,咱们公私分明。这个预警机现在包。
意思很明显,这飞机甚至还处在连项目都没有的草图状态,按照他过去对于航空工业系统的了解,30个月别说定型,恐怕连首飞都困难。
更别说立项还要走流程了。
哪怕按照特事特办的速度来算,四五个月时间总是要的,这样留给研发的时间也就两年左右。
“其实如果雷达系统的进度能及时跟上,那载机平台的设计和改造应该是不会有问题的。”
常浩南还是有点不甘心错过这个机会。
阅兵绝对是最能让人感到兴奋的庆祝活动,尤其对于关注军事的人来说堪称过年。
而前世由于条件所限,华夏空军在9910工程中最主要的收获就是给苏27飞机建立了一套像样的保障体制,总算是让这些飞机能从遂溪机场转场到其它场站运作。
他准备弥补一下这个小小的遗憾。
不仅空警200,如果可能的话,他甚至想把歼10和歼11都给塞进去!
(本章完)
本章已完成! 请记住【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最新更新章节〖第254章 “9910”工程〗地址https://wap.1234u.net/book/405/405035/2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