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4章 分封的深层次谋算(1/3)

探索炎洲的人回来了?

除了提前知道消息的朱标和朱雄英,其他人露出了不同的表情。

老朱和徐达是很高兴的。

对老朱来说,这意味着承诺的分封可以落到实处了。

徐达高兴则是,军队又有了努力的方向。

军功爵制的优点很多,但缺点也同样很大。

没有足够的战利品,这套制度就维系不下去,侵略性拉满的军队可能会自残。

也有人无所谓,李善长、邱广安都属于这种。

大明实在太富有了,生产能力太强,对国外的商品没有任何需求。

这也是古代先辈扩张不是很热衷的一个重要原因。

对外界实在没啥需求,远方的土地打下来也无法治理,扩张往往得不偿失。

汉唐虽然打出去了,但对西域等地方,也只有安全方面的需求,没有太大的经济需求。

没有利益,自然也就无法驱动人心。

李善长和邱广安虽然和陈景恪接触很多,但他们都是老派文人。

在眼界方面,始终还是差了一筹。

几十年养成的世界观,并不是陈景恪几句话就能扭转的。

还有人并不是很希望炎洲的传说是真的。

比如儒家出身的那三个内阁学士,他们是很反对大明的扩张政策的。

在他们看来,没有任何意义。

圣天子垂拱而治……

天下大治看的不是占多少地,有多少物资,关键是治心。

总之,多出一个大洲,大明估计又要对外扩张了。

劳民伤财,穷兵黩武……

可惜,这话现在他们也只敢在心里想一想,可不敢说出来。

事实上,还在用老思维看待世界的他们,并没有意识到新时代已经到来了。

以前华夏无法直接从国外获取利益,扩张更多是出于帝王的喜好,以及为了战略需求。

缺少利益的支持,这种扩张是无法持久的。

现在不一样了,大明对外扩张有了利益诉求。

商品出口换回钱财和稀缺资源,比如大量的粮食。

朝廷有了钱有了粮,就有能力搞内部建设,把这些东西变成实实在在的物资财富。

从朝廷到百姓都获得了利益。

说白了,大明对外部的资源逐渐有了依赖。

有依赖就有动力。

且,在这个过程中新兴资本就诞生了。

虽然他们的实力还很弱小,但确实和旧商人有了区别,可以成为资本了。

新兴资本诞生的土壤,就是新政。

谁敢反对新政就是在要他们的命,必将遭到他们的反对。

这才是真正的大变革。

随着这种变革的加深,新兴的资本,很可能会和老旧权贵产生冲突。

前世西方的所谓资产阶级革命,本质就是新兴资本和老旧贵族利益之争。

眼下能认识到这一点的,只有陈景恪。

其他人,包括朱标、朱雄英,都还懵懵懂懂。

而陈景恪并未将这一点告诉任何人。

不是他想隐瞒,而是这是西方思维下才会产生的变化。

华夏有自身的情况在,并不一定就会发生这样的事情。

甚至可以说,发生这种事情的概率很小。

简单来说,古代重农抑商的政策深入骨髓,不可能让商人掌权。

就算有商人夺取了政权,也会立马开始着手打击商业资本。

不要说历史的必然性什么的,历史也是无数人选择的结果,走哪条路都有可能。

而且历史已经证明,老祖宗重农抑商的政策是多么的正确。

看看那些资本掌权的国家都变成什么样子了。

华夏独有的‘家国天下’观念,始终在影响着所有人。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不论嘴上信不信这句话,说得多了它就成了一种标准,逐渐深入人心。

当然,这里不是否定缺点,没有完美的制度,也没有完美的人。

但不能因为存在缺点,就否定优点。

总之,当年西方国家发生的新旧权贵之争,在大明是很难出现的。

商人?本本分分赚钱的,大明会保证他的富贵。

陈景恪不愿意给他们说这個,也是基于这方面的考虑。

大概率不会发生,说出来很有可能会打击他们变革的信心,没必要去说。

至少没必要现在就说。

不过事无绝对,万一呢,未雨绸缪是很有必要的。

所以,尽管他没说,却一直在默默的想办法应对这个问题。

大同思想里,就有相关的内容。

分封也同样是其中关键一环。

在朱元璋看来,海外分封是另类版的退功臣。

在朱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最新更新章节〖第384章 分封的深层次谋算〗地址https://wap.1234u.net/book/406/406712/4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