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七章 建都的根基(1/3)
“买粮食的人都去哪里了?”>
几乎所有京城粮店的掌柜都在思考这个问题。>
从上百家永兴号开业之后,来他们这里买粮食的人越来越少。>
之前他们还在惜售、限售,眼角看着天上,只用下巴看人。>
可永兴号开业三日后,他们居然连每日的限额都卖不掉!>
他们不是不知道百姓们都涌去了永兴号,可他们无法相信永兴号的粮食能放这么久还没有枯竭。>
所以他们才会奇怪的自问:“买粮食的人都干嘛去了?这些平头百姓不会天真的以为有永兴号在,以后就不会缺粮了吧?”>
很快有人忍不住算了一笔账。>
一条街上两百多户人家居然都去永兴号买了粮食,虽然每人限购一斗,但按明制一斗为十斤(明斤),每户人家出三个人去买就能买到三十斤粮食,足够四口之家一月的用度。>
费用大约是两贯半左右,比往年要贵很多,但比起从他们这里买粮食却便宜得太多。>
好在三日来,楚银司、各处永兴号都被挤得水泄不通,成功买到粮食的还只是一少部分百姓,所以他们还保留了一点销售量。>
“不行!必须把粮食价格抬上去,”范家的主事人是家主的兄弟,名唤范永仓,他在知道这件事后立即做出了反应,“若是普通的开仓平价放粮,我们可以等楚王把粮食放完了再把粮价抬起来,可楚王还发行了与粮食、日用挂钩的楚元,可见楚国运来的粮食必然不少!”>
王家主事人也从隐藏地来见范永仓,对于盟友的意见他也极为赞同。>
“满人看着是不行了,这天下迟早是楚王的。咱们在山东做的那些事若是被楚王知道,日后怕是都没个好结果。只能在这个当口逼着楚王达成协议,把之前的事情都翻篇。事关我们八家的未来,所以这件事必须要做成!”>
“靳家怎么看?”>
听到范永仓在问自己,靳良珩笑了一笑。>
“我倒是好奇,京畿内外的要道上都有咱们的人盯着,这么多粮食是怎么进入的京城?两位难道就没个想法么?”>
“这么好的粮食,还能是从哪里来?”王敬聪也笑了,“怕不就是楚王军中的军粮,楚军全是骑兵,而骑兵也向来是**粮的。这可是人家楚王平天下的资本,如今都砸在北京这块无底洞里了。”>
“没错!”靳良珩一拍巴掌道,“所以这批粮食,咱们也要攥在手里,日后才好与楚王谈话。一边是天下,一边是咱们八家的过去和将来,孰轻孰重?楚王是个聪明人,自然晓得该如何选择!”>
“呵呵,我已经叫人尽多雇人去排队买米,能买多少是多少,”范永仓笑着问另外两人,“你们两家呢?”>
王敬聪和靳良珩都微微一笑,没有说话。>
从永兴号开业的第四天起,出现了大量重复排队买米的人,侯海得知后只是微微一笑没有理会。>
反倒是把粮食售价又降了一成,也让其余粮店彻底没了生意。>
粮店的掌柜们嚷嚷着让行首出面联系永兴号掌柜,想要个说法。>
可惜的是,曾经跺跺脚就能让京城地面抖一抖的粮店行首,却连侯海的大门都没能进去。>
到了七月初,北京城的粮荒暂时得到了一定程度缓解。>
但在以八家为首的商人集团刻意传播恐慌的情绪下,民间的储粮需要依旧高涨。永兴号已经连续降价两次,大楚精米的价格从一石八毛降到了一石六毛五分,可市面上的粮价还维持在二百文一斤左右。>
八家人一直在不间断的在吸收张守言放出来的精米,永兴号放出的精米有三分之一强都进入了八家的手中,随即被运离京城。>
七月初三,永兴号忽然宣布不再限定每人购粮数目。>
八家人只是稍作犹豫,很快判断楚军的军粮即将告罄,便立即把从山西、河北各地运来的金银铜钱、部分宝钞全部换成了粮食。>
仅仅从七月初三到七月初四,八家人就吃下了十万石精米。>
王敬聪还托人给侯海带话:“若非宝钞兑换尚有限制,此事在今日便有了定论!”>
扣除宝钞这种废纸外,八家买下这十万石精米花费了整整五十万贯。>
就在八家在等着侯海上门求和的时候,七月初五永兴号还在继续往外卖米。>
侯海派人给王敬聪也带了一句话:“你们还敢买么?”>
八家的主事人都迟疑起来,好在八家的家主此刻也到了京城附近的怀来。>
以范永斗为首的几人商议之后,都得出了一个相同的结论。>
侯海,或者说是楚王张守言在虚张声势。>
除非他的粮食能从天上掉下来!>
“五十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明末天下1639】最新更新章节〖第一百六十七章 建都的根基〗地址https://wap.1234u.net/book/410/410029/1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