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6章 花仪长孙皇后(2/5)

书达礼,很贤淑,很智慧,很大度。

长孙皇后既然是皇后,对唐太宗贞观之治的第一大贡献,应该就是稳定后宫。

唐朝后来的历史证明,如果后宫管不好,这个朝廷就管不好。

在唐太宗的贞观时代,后宫被长孙皇后管理得井井有条。

因此她就为唐太宗全力以赴地经营天下,治理国家提供了一个很安全的后方。

唐太宗经常有什么事儿就来找长孙皇后讨论,长孙皇后的态度是不讨论,不提意见。

只问大事儿,不回答小事儿,一定要皇帝翻来覆去地解释。

经常的情形是唐太宗问她什么,她就不回答什么,这样不回答有两个好处。

第一,要唐太宗继续考虑这个事情是不是要征求皇后的意见。

第二,在唐太宗重新考虑这个的时候,是对这个事情进行了新的一番斟酌。

在贞观时期,唐太宗治理天下,长孙皇后掌管后宫。

长孙皇后因为生长在官宦世家,自幼接受正统的教育。

形成了她知书达礼,贤淑温柔的品行。

而这种与生俱来的贤淑品德,使得她能够事事以大局为重,保持了后宫的平静。

而且能够理性地处理事务,从不愿以自己特殊的身份干预朝政。

在对待长孙无忌的问题上,长孙皇后表现出的谨慎态度,成为了后来历朝历代传颂的佳话。

她身上所拥有的这种理性精神,也是和贞观时期的理性行政一脉相传的。

而长孙皇后这种理性,不仅表现在对待长孙家族的事情上,更体现在对待朝廷股肱之臣的态度上。

长孙皇后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赢得了后宫众嫔妃和朝廷大臣们的一致赞誉。

长孙皇后虽然没能陪伴唐太宗,一起走完贞观盛世。

但是无论是在其生前还是在其死后,她都对唐太宗李世民,对大唐盛世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隋末暴政,民怨沸腾,各地反隋势力纷纷揭杆而起,群雄纷争。”

“李家于大业十三年举义旗,很快异军突起。”

“于同年十一月入主长安,先奉代王杨侑为隋帝,改当年年号为义宁。”

“同月二十二日李世民被封为秦国公,次年改封赵国公,长孙氏随丈夫李世民先后被封为秦国夫人和赵国夫人。”

“义宁二年李渊受禅登基为帝,国号唐,改元武德。”

“六月初七李世民受封秦王,长孙氏亦随之受册为秦王妃。”

“建唐之初,天下未平,李唐势力范围仍很小。”

“作为主帅,李世民常常出征在外,但期间子女的诞生给夫妻俩带来了不少喜悦。”

“长孙氏在牵挂夫君之余,也尽力为夫君免除后顾之忧。”

“作为秦王妃,长孙氏依旧孝顺李渊,深得皇帝公公的认可。”

“李渊以过继早夭嫡子李玄霸为名,将长孙妃亲生儿子李泰直接晋封为卫王。”

“秦王李世民征伐四方,先后讨平了薛举父子等人。”

“于武德四年受封天策上将,位在王公之上。”

“此时的秦王李世民身兼数职,威望势力直逼太子李建成,功高震主难免被猜忌。”

“平定洛阳后,李世民拒绝了奉命前来有非分之请的贵妃等人。”

“秦王部属又多次与后宫亲属产生磨擦,秦府上下对后宫已多有得罪。”

“反之太子齐王与后宫妃嫔时常往来,经常联合在李渊面前谗害李世民。”

“眼见多次在外浴血征战的丈夫与皇帝疏远,又为太子齐王所嫉,秦王妃直接出面缓和矛盾。”

“长孙氏常常在宫中出入,孝顺高祖李渊,同后宫妃嫔交往。”

“以弥补丈夫与皇帝的嫌隙,在后宫中为丈夫存留助力。”

“在众位大臣的鼎力支持下,高祖李渊最终没忍心对李世民下死手。”

“秦王妃长孙氏等人同心协力,为秦府的绝地反击赢得了宝贵的备战时间。”

“正如历史上无数次的皇权斗争一样,兄弟反目终于决裂。”

“武德二年因刘文静事件,李渊已冰封过秦王。”

“只因内外战事不断,朝廷必须仰仗秦王武功。”

“不得不在每次战事吃紧时,一次复一次地启用李世民。”

“而事平之后,对战功越发显赫的李世民猜忌更重。”

“武德末期,皇帝猜忌日重,太子齐王日渐紧逼,李世民的处境更加艰难。”

“在武德七年,秦府与太子齐王两败俱伤之后,双方争斗进入白热化。”

“同年七月突厥再度寇边,情势危急,太子齐王与多数大臣纷纷赞同迁都。”

“唯独李世民直谏,认为夷狄之患不足为惧,请求出征讨伐突厥。”

“李渊听从了他的请求,但是太子与后宫妃嫔却乘机进谗言诬陷李世民谋掌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最新更新章节〖第396章 花仪长孙皇后〗地址https://wap.1234u.net/book/410/410452/4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