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6章 诗家天子王昌龄(1/3)

说起唐诗,王昌龄是个绕不开的存在。

不管是边塞还是七绝,他都占有一席之地。

而他这一生,生的平凡,死的意外,活得坎坷。

惟独创作,为盛唐诗坛添了一抹光彩。

“王昌龄出生于盛唐时期,他的边塞诗很能反映盛唐的气象。”

“还有作为大唐子民,那种对外敌势在必得的气势。”

“王昌龄最有名的诗是《出塞二首》,有人评价这是唐朝七绝的压卷之作。”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写这首诗的时候,还是一个二十岁少年。”

“细细品读,又觉得很合理,诗里充满了少年意气,连战争也能写得很浪漫。”

“一眼就可以看出,这也是一个没有上过战场,而又对战争充满浪漫想象的少年。”

“而王昌龄是想参军,但没有门路,也没有机会。”

“府兵制还没有被破坏时,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吃上当兵这碗饭的。”

“公元716年,十治武功方面,都达到了巅峰时刻。

当时不少人豪言壮语纷纷奔赴西北边塞,渴求建功立业。

同时将自己所见所闻记录于纸上,开启了大唐著名的边塞诗派。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王昌龄也是如此,在长安求官无果后。

和前辈们一样,投笔从戎,前往西北边塞。

在西北边塞,王昌龄见到了和中原迥异的大漠风光。

更感受到了戍边军士的爱国情怀,最终写出了被誉为七绝压卷之作《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首诗气势磅礴,雄壮豁达,营造出一派悲凉雄壮的边塞气氛,历来被后人所推崇。

当然这也是一首著名的骂诗,通过旁敲侧击。

既渴望能出现如飞将军李广的名将,又暗示现在边塞将领的无能。

更表达了万里长征人未还就是这些无能的将领造成的,骂得巧妙,也骂的狠。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除此之外,王昌龄还有另一首名篇《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好一个不破楼兰终不还,如此铿锵有力,读来荡气回肠,更是后人出征常念叨的一句诗。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当然,除了描绘边塞将士之苦外。

王昌龄还擅长闺怨诗,以女性的口吻,诉说在长期战争下,依旧等候他们回来的妻子《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只不过在边塞,王昌龄未能如他所愿可以建功立业,反而一直不顺。

他决定走科举之路,用自己的才能去实现自己的抱负。

开元十一年,王昌龄返回中原,隐居于京兆府蓝田县石门谷,准备通过科考进入仕途。

“扶风主人十五岁就到边塞当兵,战甲连年穿在身上,随时都要准备冲锋陷阵,还很难有一顿饱餐。”

“当时一起出征的士兵有三十万,最后只有他一人活着回到长安。”

“回到家乡后,乡亲已经零落,而他自己也是满身战伤,处境凄凉。”

“这引起王昌龄的反思,内心开始有些反战了。”

“王昌龄到边塞漫游,是在找参军的机会。”

“最后放弃,或许是两个原因。”

“一来,当时府兵制还没有被破坏,士兵多是有背景的,他没有加入的机会。”

“二来,他内心已经开始厌恶战争了。”

“回到长安后,王昌龄苦读书,一举中了进士。”

“被授予一个九品官,负责典校藏书的秘书省校书郎。”

“这是一个闲差,最重要的是,还是京官,可以见到玄宗。”

“但他不满足只做校书郎,于是在三十七岁时,又跑去考了博学宏词科。”

“这是考验才学的科目,他一考就中,被授予汜水县尉的官职。”

“依旧是九品官,不过这次晋升空间更大了。”

“县尉职位虽然低,却是当时科举出身的仕子,最重要的晋升途径。”

“而且,汜水在洛阳附近,离长安城也不远,是比较重要的县城,调回京城几率很高。”

“王昌龄出身低微,但逢考必中,特别是他的诗,写得尤其好。”

“大家公认的七绝写得好的,只有两位诗人,一位是李白,另一位就是他了。”

“王昌龄虽然没有在长安城里做大官,但是名气却很大。”

“因为他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最新更新章节〖第446章 诗家天子王昌龄〗地址https://wap.1234u.net/book/410/410452/4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