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0章 富贵词人晏殊(3/3)

据说晏殊在一次与欧阳修喝酒时,欧阳修请来一位歌女助兴,这位歌女名叫张采萍。

谈论诗词时,晏殊意外地发现,她与他竟然在很多观点上出奇地一致,这让他有了一种如遇知音之感。

可是他们终究只是萍水相逢,短暂相逢后是一世别离。

晏殊再没见到过她,可那份相思却住进了他的心里。

他只能将这份情融进诗词里,祭奠那份纯真的感情。

晏殊一生平稳,顺风顺水,病逝后宋仁宗还亲自前去祭奠。

“当时宋真宗病重卧床不起,命人拿出一纸文书给晏殊,里面是除拜一些大臣的诏令。”

“晏殊表示自己是外臣,这件事应该由内臣主管,自己不敢僭越。”

“真宗点头同意,于是召来翰林学士。”

“第二天早晨,宣麻发往宫外,皇帝诏令中的内容和昨日见到的大相径庭,晏殊深感惊骇。”

“但因为对大局影响不大,也就没有向外人说,一直把这件事深埋心中。”

“晏殊深知官场规则,所以多年来行事一直很圆融,既不讨好也不针对,是难得的平和宰相。”

“晏殊除了在事上表现出圆融,在对待人方面也十分圆融。”

“晏殊有位学生叫黎简,两人是同乡。”

“一年夏天,晏殊回乡探亲,众多官员上门拜访,但黎简没有来。”

“侄子不满,对晏殊说黎简因为叔叔你的提携得到重用。”

“现在你回家了,他竟然都不来拜访,实在是太过分了!”

“晏殊听完,笑着解释你不了解黎简,他不来实际上是为了避嫌。”

“他来反倒会让人觉得我在拉帮结派、私结党羽。”

“而且现在有蝗灾,他把自己工作做好,不也是给我添光吗?”

“侄子听完深感佩服,不再多说。”

“晏殊待人待事十分巧妙,让世人看到他灵活变通的一面。”

“精通圆融之道的晏殊可以说是上不得罪于人,中不嫉妒于人,下不失信于人,终身都在得饶人处且饶人。”

“成大事有好运的人,都是行事圆融的人,既不锋芒不露又不人,都会留下无数首凄婉哀怨的诗词,以发泄心中的愤怨。

而晏殊则凭着一股超出常人的自制力,没有像他人一样满腹牢骚,怨天尤人。

而是收拾心情,努力适应新的生活。

正因为晏殊的这种心态,虽是贬谪外放,他却依然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在应天府任上短短两年时间里,他致力兴办教育,扩大应天府书院规模。

为了兴学,他将范仲淹邀来府学任职,执掌应天书院教席。

他们意气相投、交往融洽,常常在一起以月助兴,以诗下酒,好不潇洒快乐。

两年后的晏殊再度回到朝堂,正式成为宰相,又一次立于云端之上,平稳地过了十几年。

然而,世事怎容他如此顺遂,一篇墓铭,又将他推上风口浪尖。

那一年,李宸妃去世,晏殊受命写墓铭。

这个墓铭十分棘手,因为李宸妃虽是宋仁宗亲生母亲。

可仁宗一出生就由刘太后抚养,真相隐瞒了这么多年。

晏殊怎敢轻易揭开,只好隐晦地写了几句,这就为之后的贬谪埋下了隐患。

刘太后驾崩,仁宗的身世就被人挑明,晏殊就成了他出气的最佳人选,再次被贬出京。

人到中年,再没有年轻时的无所畏惧,他的诗中也有了一丝压抑。

他依然努力地掩藏着心情,只是借用别人的故事,倾诉着自己的伤心。

同一个理由,在十年后,又一次让晏殊被贬,外放到颍州。

此时的晏殊已经年过花甲,没有了年轻时的希冀,也没有了中年的怨怼,反而多了一份旷达和苍凉。

或许,宦海沉浮几十载,让他已经看透了一切。

这次的外放几乎占据了他整个的晚年生活,直到晏殊病重才回京医治。

仁宗对他仍以宰相的规格相待,不日晏殊病逝,仁宗特为他辍朝两日。

纵观晏殊一生,看似平顺,实则波涛汹涌。

所有人前的风平浪静,都是他在人后的咬牙坚持。

晏殊用一生的咬牙坚持,换来别人眼中的云淡风轻。

不要羡慕他有多么幸运,有谁知道他背后的艰辛。(本章完)
本章已完成! 请记住【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最新更新章节〖第470章 富贵词人晏殊〗地址https://wap.1234u.net/book/410/410452/4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