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9章 横渠先生张载(3/4)

张载也在都下的一张虎皮椅上开讲,内容是《周易》。”

“听众甚多,而其中一次,座中也有二程,而同样都是精研理学的二程和张载。”

“虽然此时也许是第一次相逢,但其实在血缘上他们还有另一层关系。”

“因为张载和二程的父亲程珦是表兄弟,所以程颢和程颐,其实要叫他表叔。”

“于是,整个宋朝的理学源头,竟然就这样和一个家族形成了联系。”

“而他们叔侄彻夜相谈,从此也成为学问上的知己。”

“第二天,太阳升起在汴梁上空时,张载撤去了椅子上的虎皮。”

“然后,作为长者的他,很有气度地告诉到来的人们。”

“程颢和程颐深明《易》道,为他所不及。”

“所以,要准备学有所进的,尽可以拜二程为师。”

“第二年春天时,欧阳修主持了这一届的礼部科考。”

“苏轼、苏辙、张载和程颢,都成为了进士。”

“这一年之后,张载开始进入仕途,但多年沉沦于州县,学富而官微,德位不相称。”

“也许是人各有志,也各自有所侧重。”

“更热衷于求道的,也就忽略了经营仕途。”

“所以张载所到之处,必访人才,有可语之人,必定叮咛教诲,唯恐其成就来迟。”

“但仁宗过了又英宗,英宗过了又神宗。”

“一直到熙宁二年,在吕公著的举荐下,张载才进了朝。”

“然后,他就遇见了王安石。”

“然后,终究和新法不合的他,终究又退出了汴梁。”

“然后,在横渠上继续悟道,继续讲学,继续穷神化。”

“一天人,立大本,斥异学,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而在熙宁十年春天时,写完了《正蒙》的他,再次被召入汴梁,知太常礼院。”

“冬天里,他生了病,然后,移疾西归。”

“这一次路过洛阳时,他又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见到了二程。”

“此时,距离他们汴梁相逢谈《周易》,已经过去了21年。”

“已知天命的他告诉程颢和程颐,他虽然已病不起,但尚可到长安。”

“而行到临潼时,一天夜里,他沐浴更衣而睡。”

“当第二天的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时,人们见到的他,已经变成了骊山下的一阵西风。”

“第二日,长安的门人都奔丧到临潼,哀痛之余。”

“他们解囊相助,然后张载得以入殓。”

“张载一直认为,仁政不能实施,必在于贫富不均。”

“因此,老了以后,他准备和门人共同买一片方田。”

“然后分成数井,划分给周围困难的人们,让他们都有安定的生活。”

“如果成功,就可以推广到更多的地方。”

“而这,就是他理想中的先王遗法,井田!”

辛弃疾:张载出生在士大夫阶层的家庭,祖父和父亲均在朝中任职,祖父张复在宋真宗时任给事中等职。

父亲张迪,在宋仁宗时官至中丞、涪州知州,赠尚书都官郎中。

张迪在涪州任上病故此时,张载与弟张戬均尚年幼,无力返回故里。

因此,全家人便侨居在凤翔横渠镇南大振谷口,所以学者称其为横渠先生。

张载少年时北宋边境经常受西夏割据势力侵扰,西夏入侵北宋边境,宋军抗击连连失利。

范仲淹知永兴军、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兼知延州,在延州军府召见了张载。

范仲淹在庆阳府城西北修筑大顺城竣工,请张载撰写了《庆州大顺城记》以资纪念。

北宋向西夏赐银和茶等大量财物,这些对于少喜谈兵的张载是一个很大的刺激。

所以,他曾向担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主持西北地区军务的范仲淹上书,建议向西夏用兵。

并准备联络一些入去攻取被西夏占领的西之地,以便为国家建立功业。

范仲淹认为张载可成大器,便勉励他读《中庸》,学儒家之学。

张载读完《中庸》,仍未感到满足,于是又遍读佛家、道家之书。

经过几年的钻研之后,又发现佛、道之学不能实现自已的宏伟抱负。

便再回过头来反而求之六经,悟出了儒、佛、道互补的道理。

从而推进了由韩愈所开创的、以儒学为主、兼容佛道之说的新儒家体系。

张载时年38岁,赴大梁应考,当时正值欧阳修主考,张载进士及第。

在候诏待命时,宰相文彦博邀请他去讲学,并在开封相国寺设虎皮椅让张载讲易。

当时程颐、程颢尚在现场,张载发现二程对《易经》的见解比自己更为独到时,便毅然撤下虎皮椅并虚心请教。

张载作云岩县令时,办事认真、政令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记住【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最新更新章节〖第509章 横渠先生张载〗地址https://wap.1234u.net/book/410/410452/5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