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外界炒得有多火热,终究还得等到华夏的元旦节才能见真章。
同理,极大的关注度的确有好处,对于量子模拟计算联盟来说也是极大的压力。
即便量子模拟计算联盟内部对于新一代的太极系列个人计算机还是很有信心的。
但没有最后发售,谁也不知道是否真能打开市场。
商场上这种事情很多。叫好不叫座的产品比比皆是。任何一家高科技企业都开过类似的产品。
比如谷歌眼镜。
最初发布的时候也曾受到过广泛的关注跟好评,甚至一度被认为是未来科技的代表作之一。
但当时高额的价格跟可能涉及到的隐私问题,以及使用场景受限等等原因,在消费市场上并没有获得成功,没多久就销声匿迹了。
前几年苹果还曾经推出过一款AR头显,当时也是各种吹捧,总结出了各种划时代的功能,但结果却是销量甚至还不如谷歌眼镜,没多久就宣布停产。
说白了,很多时候科技企业会陷入一种误区,做出的东西概念的确很超前,但真的开始用户体验的时候就拉胯了。
原因其实也很简单。
掌控网络上电子产品话语权的,往往是那些电子产品发烧友们。
这帮人一般有钱有闲,而且特别喜欢第一时间去体验那些概念级的产品,哪怕要为此多花些钱也无所谓。
所以他们的各种点评,往往并不能代表普通人的想法。
量子模拟计算联盟里不少企业也有类似的经历。发布的时候人人叫好,但上市之后的答卷却让人烦恼,投入跟产出严重脱钩。
消费级的产品从来都很玄学。不过也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
比如定价。
一般来说定价越高的产品,市场占有率越低。相对于目前的普通高端电脑来说,太极系列产品定价的确要高了很多。
现在只能看大众是否愿意为那些超越了时代的功能买单了。
唯一让大家欣慰的是,太极系列电脑承担的并不止是消费级电脑的任务,严格来说这本身还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这款电脑如果能获得成功的话,意味着华夏终于补上了科技领域最后一块短板,在各个层面领先全世界。
所以哪怕第一代产品亏些钱也无所谓。
只要功劳簿上有企业名字,未来肯都会有不错的发展。只要在接下来几年能把成本降低下来,大家肯定都有好的发展。
当然前提是能把经典电子电脑按在地上摩擦。
想想看吧,如果全世界的个人PC用户都把自己的电脑换成新一代的电脑,这得是多大的市场?
等到个人量子模拟电脑开始有一定市场之后,还能手机跟各种智能穿戴设备联动,做全生态的产品,这才是量子模拟计算联盟对未来的野心。
这是可一个年均起码十多万亿人民币的电子消费市场。
这个庞大的市场养活了微软、英特尔、英伟达、苹果、高通、谷歌、三星还有华夏一众高科技企业及其上下游产业链。
不说把这个市场全部抢下来,哪怕只抢到一小半,还是最高端的那一小半,足够整个联盟所有企业在未来几十年赚得盆满钵满。
一旦成功基本可以理解为把美国硅谷那些最赚钱的高科技企业都转移到华夏来了。
所以随着发布会的临近,企业大佬们会感觉到压力是难以避免的。
虽然哪怕第一批产品不成功,上头也肯定会帮他们兜底,不会让他们亏得太惨,肯定不会因为一款产品销量不好就让他们破产。
但毕竟是数千亿的投入。如果能一炮打响才是最好的。
当然这些压力乔喻是感受不到的。
在他看来,太极系列产品可能没法大赚特赚,但小赚一点肯定是没问题。
起码肯定有足够的利润让那些企业继续自主投钱去优化扩大产业链,想办法降低成本。
这点信心他还是有的。
毕竟这款产品是他亲自参与设计的。尤其是量子模拟计算联盟委员会虽然权力很大,但他们手插不进那几家最核心的研究中心。
尤其是量子模拟软件科学研究中心。所以他们掌握的实际情况其实也并不全面。
当然如果真的第一代太极产品销量不够理想,乔喻也觉得没什么。反正他肯定是不会亏钱的。
实在不行就做量子安全服务器。起码那些大型金融公司、银行的钱肯定能赚到。
等赚到了这些世界上最富有人群的钱,一样能大笔投入去降低工业成本。
只要成本降下来,未来的量子模拟计算机售价只比电子计算机贵个一、两成,那必然就稳了。
总之乔喻觉得反正他没有输的理由,用网络上某些人的说法,的确就只有三个选项,小赢、中赢跟大赢。
所以这段时间,虽然量子模拟计算联盟内部委员会很多人都想跟乔喻面谈,但都被乔喻婉拒了。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